游客
题文

仔细观察辨认图中的图片:

注:图中字为: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④大庆油田
全社杀一只,足够吃半年。
请回答:
(1)前三幅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什么运动?根据图片所包含的信息概括这一运动的特点。
(2)图④中的油田建成于什么时间?这一事件与上述运动之间有无必然联系?为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承认了新中国,接着,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材料二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间的矛盾开始显露。……最终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两国走上了对抗的道路。这一时期,两国在政治上隔绝,在军事上对立。苏联在中苏边界加强军事部署,陈兵百万,部署的导弹占苏联全部导弹的1/3,总共耗资达2000多亿美元。中国也加强了边境防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两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合作中断,贸易额急剧下降。
材料三上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初……两国都有改变彼此隔绝、对抗的不正常状况的愿望。……1989年5月,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会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
材料四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法律继承者,接受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成果……此后,中俄关系平稳发展。……在事关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双方相互支持。俄罗斯作出了反对台湾独立的“五不“承诺……,中国支持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的立场。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等问题上,两国立场相同或接近。在反恐、人权、伊拉克战后重建和朝核问题上,两国密切协作。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密切配合,推动了该组织的健全和发展。近五年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2003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157亿美元,2004年可望达到200亿美元。
(1)据材料一,归纳建国初期中苏关系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发展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恶化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时期中俄关系发展的意义。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唐《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
材料三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注:糊名)、“誊录”。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注:宋代科举考试录取时,分“正奏名”与“特奏名”两类。经过中央省试合格的举人,称“正奏名”;因多次落地且年高而在殿试时另立名册、受到特殊照顾者,称“特奏名”。整个宋代特奏名录取数目,大约占全体录取数的45%左右。)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四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存在的现象,试说明其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5)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音仇,意同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图片三分析,明代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
①图一、图二反映的分别是中国古代中央的什么政治制度?其最根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②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封建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穀中矣。”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材料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采取何种选拔方式?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种选官制度产生的背景(4分)和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