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突飞猛进的20世纪,为什么野蛮残暴的法西斯主义能够猖獗一时?原因包括
①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
②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③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④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 材料 |
结论 |
|
| A |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 |
| B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 C |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
| D |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 |
“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 | B.政治经验短缺 |
| C.思想理论肤浅 | D.经济基础薄弱 |
有学者认为,能够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以下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
|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
|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 1960年第一季度 |
1975年第一季度 |
1985年第一季度 |
|
| 积极报道 |
0 |
2 |
51 |
| 消极报道 |
323 |
81 |
88 |
| 中性报道 |
16 |
10 |
224 |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
| B.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
|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