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关于“调查人群中某些性状的遗传”课题的研究方案:
Ⅰ课题名称:人群中××性状的调查。
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材料用具、研究过程(略)。
Ⅲ调查结果分析。
请分析该研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下面的“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查表”,判断“本人”的基因型(用B或b表示)是____________。
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查表
祖父 |
祖母 |
外祖父 |
外祖母 |
父亲 |
母亲 |
哥哥 |
妹妹 |
本人 |
|
|
|
|
√ |
|
|
|
|
(说明:空格中打“√”的为血友病患者)
(2)下表是关于单眼皮和双眼皮遗传情况的调查结果。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婚配方式 |
调查 家庭数 |
儿子 |
女儿 |
|||
父 |
母 |
单眼皮 |
双眼皮 |
单眼皮 |
双眼皮 |
||
第一组 |
单眼皮 |
单眼皮 |
35 |
17 |
0 |
23 |
0 |
第二组 |
双眼皮 |
单眼皮 |
300 |
36 |
122 |
75 |
99 |
第三组 |
单眼皮 |
双眼皮 |
100 |
24 |
28 |
19 |
33 |
第四组 |
双眼皮 |
双眼皮 |
220 |
31 |
98 |
25 |
87 |
根据表中第________组调查结果,可直接判断出眼皮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中发现某男子患一种遗传病,该男子的祖父、祖母、父亲都患此病,他的两位姑姑中有一位也患此病,这位患病姑姑又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其他家族成员都正常。
①请根据该男子及其相关家族成员的情况,在图示方框中绘制出遗传系谱图,并标出该男子及其直系亲属的基因型。(用D或d表示)
②此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男子(色觉正常)与表现正常、其父亲为红绿色盲的女性婚配,预期生出完全正常的孩子和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某科学家用含3H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甲细胞,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放射性最早出现在细胞器(填标号)中。在合成抗体的过程中产生了3H2O,H2O中的3H来自于氨基酸的。
(2)若甲图为口腔上皮细胞,想观察⑤结构,常用(染色剂名称)染色。
(3)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图甲所示的细胞,发现对K+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它离子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原理是。
(4)若甲图细胞发生癌变,癌变后的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这主要是由于结构①表面的减少。
呼吸商(RQ)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RQ=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下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商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图1中,催化过程①②的酶存在于细胞的________,物质E表示________。
(2)图2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
(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 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 min内小麦种子发生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 min内小麦种子发生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过程。
(4)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空2分,共18分)细胞呼吸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进行的场所、过程等均存在差异。如图表示细胞部分结构和功能,据图回答:
(1)图中A是__________,B的利用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阶段,B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_。
(2)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释放的CO2是在第________阶段产生的;H2O是通过第________阶段形成的;产生ATP最多的是第________阶段。
(3)该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了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________。
(4)结合图示过程,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空1分,共6分)如图表示渗透作用的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请思考下列问题:
注:图1、3溶液A、B、a、b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图2、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1、h2。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
(1)如果A为清水,a为30%的葡萄糖溶液。则图1漏斗中的液面出现的变化为__________。如果B为清水,b为30%的蔗糖溶液,则图3漏斗中的液面出现的变化为__________。
(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h1__________h2(填<、=或>),两个漏斗内溶液浓度大小为Ma__________Mb(填<、=或>)。
(3)如果A、B、a、b均为某种物质,且Ma=Mb>MA=MB,则达到平衡后h1=h2,如果在a、b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的物质(微量,不直接影响溶液的浓度),发现h1上升,而h2下降,那么在a、b中加入的物质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水解酶或聚合酶)
(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6分)下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请据图回答:
(1)若图甲表示的是细胞膜,则在膜外侧还应该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人体成熟红细胞膜,则表示葡萄糖运输的是图甲中的,葡萄糖的运输方式符合图乙中曲线。
(3)若某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细胞内、外该物质浓度变化符合图丙,则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是。
(4)维生素D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分别是图甲和图乙中的。
(5)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葡萄糖分子经小肠黏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至少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