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等)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              ③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五: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4)在材料四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材料五,说明我国在十四大、十五大上作出了哪些重要决议?                               
材料六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亿)
上网用户总教(万)
恩格尔系数
(%)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5)材料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通讯工具的进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简述三位历史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自的主要政治主张。简要分析其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思想转为保守,成为保皇派,孙中山则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爆发;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从三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变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智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
料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1卷
(3)结合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三权分立”学说是如何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上材料和问题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和有效学习方式。某同学在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采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两个观点作为“立论”:第一,“在‘五四’以前,中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思想)文化的斗争。”第二,“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为该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该同学在论证第一个观点时,应选择哪些典型的论据进行论证?
(3)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为革命的三民主义之发展而奋斗”。请举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方面继承发展了三民主义的事例。
(4)在思考第二个观点时,该同学引用了一则材料:“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伊始,……再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篇章。”试问邓小平理论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是如何体现上述材料特点的?

阅读下列材料:
于今各国不由我分说,硬要瓜分我了,横也是瓜分,竖也是瓜分,与其不知不觉被他瓜分了,不如杀他几个,就是瓜分了也值得些儿。俗语说的,“赶狗逼到墙,总要回转头来咬他几口。”难道四万万人,连狗都不如吗?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满人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爱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杀!杀我累世的国仇,杀我新来的大敌,杀我媚外的汉奸。杀!杀!杀!
——陈天华《警世钟》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推断,于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作者发出如此呐喊?
(2)材料中作者认为在如此局势之下,国人应如何面对?
(3)该册子曾多次翻印并广为传诵。请从其语言、内容、传播等角度,说说此册子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三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杂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分析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巨大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作用。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据图分析当时的艺术家们把牛顿描绘成神一样形象的目的。
(4)材料四中陈独秀强调“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5)结合以上材料指出科学进步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