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时人赞叹“江南之为国盛矣”。形成这种局面的基本前提和最主要因素应是
| A.统治者施行劝课农桑 |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
| C.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 |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 |
| B.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
|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
| D.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
|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
|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晋书食货志》云:“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这钟现象的原因是()
| A.货币流通领域混乱 | B.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
| C.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
《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
|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
|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
儒家“尊王” 、“忠君” 及“三纲” 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
| B.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C.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性本善” |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明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