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资治通鉴·后梁记》)
[注]圉:养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家信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嫉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裴)子野字几原,生而母魏氏亡,为祖母殷氏所养。少好学,善属文,仕齐为江夏王行参军。梁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兼廷尉正,时三官①通署狱,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后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人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宋史,未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②。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于是吏部尚书徐勉言之于武帝③,以为著作郎。普通七年,大举北侵,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武帝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乃奏,武帝深嘉焉。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靡丽,制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子野在禁省④十余年,默静自守,未尝有所请谒。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末年深信释教,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赐谥贞子。
(节选自《南史 裴子野传》)
[注]①三官:南朝梁时廷尉设廷尉监、廷尉正、廷尉平三官,称廷尉三官。②沈璞,沈约父,因未及时响应宋孝武帝平叛,被处死罪,并罪及家人,沈约在《宋书》中对此事曲文掩饰。③武帝:梁武帝萧衍。④禁省:皇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嘉:赞许。
B.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 目:眼睛。
C.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 敕:皇帝命令。
D.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徐: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有争者,示之以理。 B.松之已后无闻焉。
申之以孝悌之义。 于是余有叹焉。
C.未之为也。 D.子野为文典而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蟹六跪而二螯。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子野出色文才的一组是( )
①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②其叙事评论多善。③以为著作郎。④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⑤徐起操笔,昧爽便就。⑥唯以教诲为本。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子野在兼任廷尉正时,因名字被同僚签署,受牵连获罪免官,但他能淡然处之,
终无怨恨之意;出任诸暨县令,不乱用刑罚,深受百姓称颂和喜爱。
B.裴子野继承曾祖父裴松之遗业,修完《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不掩
饰史实,但兰陵萧琛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史论无法和《过秦》、《王命》相提并论。
C.裴子野为文既典雅又快速,其文与当时风行的文体不同,他所作的《移魏文》徐勉
等人深为叹服,武帝也称许其文气势豪壮。
D.裴子野为人静默自守、安贫乐道,对家人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唯以教诲为本,妻

室儿女长期苦于饥寒;晚年时,他深信佛教,素食至终。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事母谨甚。淹究经术,性謇特。举明经,诣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日:“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刑部尚书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 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舞,人人悦顺。久之,徙洹水丞。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诿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 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曰:“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奏曰:“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帮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 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英才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3分)
译文: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3分)
译文:
(3)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4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圬①者王承福传
韩 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馒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注:①圬:粉刷墙壁。 ②镘:粉刷墙壁的。
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色若自得者 神色 B.稼而生者也 播种
C.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织布 D.取其直 通“值”,价值。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欲以客往赴秦军
B.若器皿焉 青麻头伏焉
C.食焉而怠其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皆养于我者也 得复见将军于此

都能表现社会分工必要性的一项是( )
①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②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③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④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⑤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A.③④ B.①③ C.②⑤ D.④⑤

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名为人物传记,实际上与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不一样,它主要通过圬者之言来阐发和宣扬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
B.圬者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才能安心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而问心无愧。
C.圬者经常到富贵人家干活,其目的是为了见证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借此揭露当时腐败的吏治。
D.本文言辞犀利,直接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写人叙事,简明扼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翻译下面这段文字划线的句子。
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②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③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章矫诏杀人 ②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B.①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 ②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①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①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躬执法宽容或公正的一组是( )
①于法,彭得斩之 ②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
③躬对“章应罚金” ④决狱断刑,多依矜恕
⑤事皆施行,著于今 ⑥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躬执法公正,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在秦彭一案中,他力排众议,坚持认为虽然从法律的角度看,秦彭该被处死,但理有可恕。
B.郭躬依法断案,是非分明,量刑准确。中常侍孙章宣布判决罪犯的诏书时,出现失误,被判腰斩,郭躬却认为孙章犯法不是出于故意,宜处以罚款。
C.郭躬出身仕宦之家,世代掌法,他秉承家风,执法务求宽容公正。他曾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的法律条文做了修改,后都得到施行。
D.肃宗大赦天下,一些囚犯因此获免死罪,而逃犯却未获减罪。郭躬主张对这两类犯人应一视同仁,赦免死罪,令其戍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
②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
③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楚)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患之。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钟离昧等项王将欲与汉为一,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遂入关。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平曰:“陛下第出,伪游云梦,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上因随以行,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稀及黥布。凡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太后及吕媭谗怒,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于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是后吕媭谗乃不得行。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太史公曰:(陈丞相)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节选自《史记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意:怀疑。
B.上因随以行,豫具武士 豫:通“预”,预先。
C.既行,人有短恶哙者 短:诋毁。
D.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 听:听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 其孰能讥之乎
C.帝以忿怒故,欲斩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平畏谗之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在楚汉对峙时期,根据项羽为人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王君臣,削弱了楚军的力量,解了荥阳之围。
B.在有人上告韩信谋反时,陈平为刘邦设计伪游云梦之计,使韩信束手就擒。
C.刘邦因一时愤怒,命令陈平到军中立即斩杀樊哙,陈平从汉王朝的利益出发,巧施妙计,终于使樊哙这位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免遭杀身之祸。
D.高帝去世后,陈平通过种种手段,使吕媭的谗言不起任何作用;吕后去世后,他与绛侯周勃合谋,计诛吕氏宗族,拥立孝文帝,维护了刘氏政权。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3分)
译文:
(2)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3分)
译文 :
(3)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3分)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