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
|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可以解释
| 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 | B.“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科学性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 D.“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性 |
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
|||
| 第2集团军总司 |
孙连仲 |
第6集团军总司令 |
扬爱源 |
| 第7集团军总司令 |
傅作义 |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
卫立煌 |
| 第18集团军总司令 |
朱德 |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
邓侯锡 |
该材料可以说明
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
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
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
|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
|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
|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
| C.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 | D.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