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同学展开“走进世博”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同学们从网上下载世博会会徽和世博会中国馆图片(见图)(共12分)
世博会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中国馆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以和谐为核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展示中国庄重祥和的国家形象。
问题: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探究上海世博会会徽、世博会中国馆所展现的设计理念。
材料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财政预算报告中,对百姓来说,他们对预算报告最关心的不外两点,一是和他们自己密切相关的民生方面数据,二是政府的‘三公’经费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一些人大代表认为,应当让人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这些数据,通过对增幅的优先排序让大家看到当前政府最关注的领域,看到政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努力的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材料 2013年初,某市政府法制办就《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在结束时,共收到326条市民建议,主要涉及机动车尾气管理、限行方案以及烟花燃放等。经过反复调研和修改的条例(草案)在7月24日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进行审议。据悉,该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有望于年内发布,届时将成为全国首部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法案。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公民是如何与决策机关“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的。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派出几十路记者“新春走基层”,在各地进行“家风是什么”海采。节目播出后,引发人们对家风的热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例如,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在治家与治军实践中概括了“八本八宝"的曾氏家训。所谓“八本”,就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所谓“八宝”,就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本八宝”的曾氏家训,即便放在今天,对提高个人素质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结合材料,分析中央电视台进行“家风”海采,引发人们热议家风的文化意义。并为弘扬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提出两条建议。
(2)运用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八本八宝”的曾氏家训放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原因。
不管你愿不愿意,互联网已经在重塑整个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按照意见的具体措施要求:2013年12月发放了第四代通信(4G)牌照;三网融合向全国推广;引导了社会资金投资集成电路产业;加快物联网和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化;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推进了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等。
(1)结合材料分析国务院推动信息消费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和顺应这一潮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既要关注互联网,又要利用和引导互联网,用好这一现代技术手段为政府决策服务。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在决策时应怎样审慎行使权力?
材料三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产业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电影产业逐渐向服务业、消费业转变。在日前举行的2014乐视影业峰会上,CEO张昭宣布,未来三年乐视影业将由传统的电影公司转型为以分享电影文化价值为己任的互联网公司,并将在电影的研、投、制、宣、发、放全流程进行互联网改造。作为民营电影公司第一梯队中成立时间最晚,发展却最为迅速的电影公司,乐视影业的法宝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创新性,与传统电影产业以资本、内容、版权为驱动的商业模式不同,乐视影业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的基因优势,将电影产业与互联网创造性的融合,采用O2O、一定三导的市场体系,实现了公司向服务、消费者、以及品牌为驱动的商业模式转变,为中国电影乃至全球电影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升级提供了范例。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谈谈乐视影业的发展给我国电影产业的启示。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词汇,在当今的中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高层领导提出了“共建现代丝绸之路,扩大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张。时隔近20年,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上任,“丝绸之路”在国际上更是屡次被提起。
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初衷是通过这条链接亚欧两大陆、辐射30多个国家的大动脉促进国际贸易。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与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往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空前发展。“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建设交通运输生命线,还要不断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形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突破了“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初衷。
材料二在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期盼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和法国,亚洲和欧洲,一起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标志着中欧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汇聚成“思想的丝绸之路”。“思想的丝绸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新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什么突破了建设的初衷。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