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与时代同行 | B.有历史观引导 | C.为现实服务 | D.充分掌握史实 |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仪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每个商人有三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出用的轻秤,一种准确的秤,这是和那些对他有戒备的人们交易使用的。”对此段话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斯鸠以偏概全 |
| B.18世纪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有负面形象 |
| C.孟德斯鸠所述中国的事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 |
| D.孟德斯鸠的论述为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依据 |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 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
| 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从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皇权威 |
《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因为()
| A.达.芬奇成功的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
| B.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
| C.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其中 |
| D.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
| A.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 | B.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 |
| C.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 | D.都在思想领域中重视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