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世纪的西欧文学与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都体现了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下列作品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①②④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③④ |
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段话
A.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 B.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
C.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 D.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
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根据该表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时期 |
注册公司数 |
资本总额 |
年均设立公司数 |
每个公司平均资本 |
1903-1908年 |
127家 |
5122万元 |
21家 |
40.5万元 |
1913-1915年 |
124家 |
2442万元 |
41家 |
19.6万元 |
A.中小企业数量呈增多趋势
B.民族资本主义整体上呈现萎缩趋势
C.中国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
D.民族资本呈现增多趋势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立宪代议 | C.“中体西用” | D.三民主义 |
《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围攻安庆时,曾视察军情,策马登山,瞻盼形势,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胡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薨于军中。盖贼之必灭,胡已有成算。只是见洋人之势方炽,则膏盲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矣。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 |
B.以传统办法来对抗太平天国是断然行不通的 |
C.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 |
D.胡林翼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