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4分)
(3)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4分)
(4)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伟大的君主,一个强大的帝国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例如秦始皇和韩非,汉武帝和董仲舒。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在治国中的体现。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针对材料一的观点,若你是君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你会重用哪位思想家来治国,为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概括材料四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盛宣怀奉命会同商约大臣吕海寰在上海与英、美等国谈判修订商约。他目睹当时上海“洋商总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畛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深感有设立商会的必要。所以,盛宣怀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饬令江海关道袁世勋会同上海通商银行总董严信厚迅速传集各大帮董事“设立总会”,委任严信厚为总理。
——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旋即改变了过去商与官周旋时以个人或行帮落后形象出现的状况。与畛域分明、互相排斥的传统行会判然有别,商会对会员和会友无籍贯和行业限制,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因此它成立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工商资产者互不联系的孤立隔绝态势,将各业分散的资产者凝聚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从全国范围看,各省的商务总会虽互不统属,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商会联合会,但在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遥相呼应,密切配合,以其“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势,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独立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成立的背景。(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8分)

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2)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3)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部分)
材料一清朝政权实行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在财政管理制度上,也集权于中央。 地方赋税收入,除按额存留俸工等项外,“一丝一粒,无不陆续解送京城”,归户部管理分配。地方如有额外需要,必先请旨,然后方得经领动用。……直到咸丰同治以后, 各省征收厘金,情况才有所改变,但那时,清代的整个财政,已混乱不堪了。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903—1910 年)中央“一部三处”(度支部、税务处、清理财政处、督办盐政处) 的设立和职责的明确,使人事权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地方上,如对直隶原来练饷局、 筹款局、印花税局、赈抚局、水利局、海防支应局等庞杂紊乱的财政机构归并裁撤。……各库款项,统存于直隶省银行,各衙门局所应领之款,先由财政处核准,发给支票, 向银行领取。……因得不到督抚的支持,许多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自伍振华《略论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