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8分)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1)简述秦朝政治制度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5分)
(2)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
(6分)
(3)请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何发展?(3分)
(4)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正确探索。(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改革开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康有为主张:“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效果。据此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指出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突出倾向,分析这种思想倾向产生的根源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其农业依旧在原始技术的低效率基础上停滞与徘徊。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国被外来的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过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你怎样看待这种稳定的“幸”与“不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影响。
(3)以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世界历史纵向、横向发展的相互关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在英国对法国发表广播演说:“我是戴高乐,我现在在伦敦。我向目前正在英国领土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领土上的持有武器或没有武器的法国官兵发出号召,向目前正在英国领土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领土上的一切军人工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发出号召,请你们和我取得联系。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这标志着由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开始了。在整个战争期间,戴高乐念念不忘的是法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总统,他领导制定《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在他任内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材料三: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网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到1951年即这一占领已达到其大部分目的时,美国和大多数同盟国与日本缔结了和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苏联不在缔约国之内,它们认为和约的条款过于宽厚。和约恢复了日本的主权,但这一主权仅限于日本的四个大岛。和约除了允许美国在日本保留军事基地外,对日本没有任何军事或经济限制。……实际上这一和约使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阵地的主要堡垒。为了支持这一堡垒,美国在战后的头6年中花费了约20亿美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71年6月17日,美日分别在华盛顿和东京签订《关于琉球诸岛以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议》,美国将行政权移交日本,包括将对钓鱼岛的“施政权”也交与了日本,而这完全是错误的。……在近年美国所谓“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中,美国开始实施全球收缩、亚太扩张的战略,重点防范由于中国崛起所可能产生的对美国不利的地区力量的重组。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公开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承诺。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扶持日本对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