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已成为各方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主渠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成为各方加强合作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已成为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材料二: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继续支持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材料一体现了国际组织的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说明中国与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瓜分的?

材料一斯密指出:价值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反之,交换简直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
材料二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没有用就不会具有交换价值。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
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斯密认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什么?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试对斯密的上述认识进行评价。
(2)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比较,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和斯密的观点有何异同?在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上,李嘉图的观点和斯密的观点相比较,有何不同?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什么贡献?

(17分) 
材料一李嘉图提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材料二李嘉图认为: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
(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生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根据材料回答:
(1)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
(2)如何评价斯密上述观点?

据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1月8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
学习时指出:经历去年经济触底回升的V型反转,中国将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从“保增长”
转为“调结构”。在经济转型方面,我们要 “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
调整”,尤其是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面,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城
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要扩大内需的经济学依据?











(2)政府应该如何努力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实现2010年的经济工作重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