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1)材料一中“新的精神……世界”指什么? “新的精神……世界”中的哪些主张有利于欧洲启蒙思想家进行反封建专制的宣传?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
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改变上述状况,胡适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
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国联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所有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犯的义务。围绕这一条款,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一些参议员之间争论激烈。参议员们认为,如果美国参加国联后,出现了不容争辨的侵略事实,美国将面临法律上的义务。这是最终将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
的义务与环境之中。因此他们反对参加国联。威尔逊总统认为,这个义务走道义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而且(美国国会)有绝对自由,对要求采取行动的所有情况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他承认,如果不容争辨的侵略事实,毫无疑问,美国将履行盟约中的自动惩罚的法律义务。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在美国是否参加者国联的问题上,威尔逊和参议员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概括争论双方的基本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争论的最后结果。
(3)参议员们在美欧关系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说明这种主张影响下的美国外交政策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的表现及作用。
自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2年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思说:“英日同盟虽然并不想策动日本政府走向极端,但必然引起的后果是使日本感到可以与远东的大敌一决雌雄。”
---- 摘自《兰斯多思传》
材料二: 英法和解后,德国更感到英俄对抗的特殊价值。德国首相皮洛说,所有希望都系于他们所相信的英俄正在接近冲突。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04半,法国驻英大使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唯一得利的是德国。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1906年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尔斯基说,巩固和英国的关系对俄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大国利益与我们在欧亚太陆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英国与日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4分)
(2)材料二中德国为什么希望英俄发生冲突?
材料三中法国人为什么又认为英俄冲突是一场灾难?
(3)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英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上述矛盾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如何?试根据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分析。
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你怎样理解大战的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大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但是,豪斯在与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
材料三: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