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西思想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和交融,是我国思想发展史上一道绕不开的风景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年是利玛窦辞世整整400周年。由中意两国合作推出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于2010年3月3-20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进行。 此次展览展示了文艺复兴运动和第一次科学革命为西方世界带来了勃勃生机。利玛窦的到来给中国带来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及艺术成果,让明朝士人看到了精密器械与写实油画。他巧妙借助儒家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他用中文写作的第一部著作《交友论》收入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等人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他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满着全新概念的西方世界。有人这样评价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
——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这是利玛窦指导一位中国画师利用西方油画手法创作的自画像。
材料三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酥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郑明谦:《儒学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请回答:
(1)利玛窦从哪些方面向中国展示了“一个充满着全新概念的西方世界”? 他又是怎样“巧借”儒家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的?(3分)
(2)假若你是当时的一个进步的思想家,你和利玛窦进行了一次关于“先进思想”的谈话,你认为你们会谈的共同主题会是什么?会谈后请你总结一下中西方出现“进步思想”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分)
(3)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欧洲启蒙思想形成,为什么欧洲的先进思想在明清时期没有“生根结果”,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6分)
(4)综上分析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学习时报》
回答下列问题: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立国的重要发展阶段。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序号
方面
举例
1
政治制度建设

2
经济建设热火朝天

3
外交成就突出

(2)有人认为改革建国时代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请结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说明中国改革建国时期所占的天时因素

政治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明太祖曰:“自秦以下,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其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中央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明太祖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之间”从政治体制上分别指什么?新制度不能衔接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
材料二(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韩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分别说明产生的根源根源。
材料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
秦后,茶叶的种植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沿长江南下向全国传播。……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的原因。
材料三通常所说的自由主义,是指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者;保守主义的特色则为拒变,重视稳定与秩序,缺乏想象力、憎恶新观念等。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但他的基本主张在德、察、刑三者不可偏废,并未跳出儒家的正统。照传统来说,他是儒家革新派。照现代说,他是“保守自由派”,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产生不出近代的自由主义。
——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
(3)根据材料三和王安石变法的史实,指出“王安石……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的观点的依据。材料三认为“照现代说”王安石是“保守自由派”,这说明其根本看法是什么?

政治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1)秦朝开创了一种有创新内容的政权组织形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政权组织形式”的出现具有怎样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经济背景和意义。(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