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①,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②?”因渭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注]①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之上。
②方山冠:汉代乐师戴的帽子,用彩色的丝织品制成。唐、宋时隐土常戴这种帽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折:改变。 |
B.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遇:遇到。 |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矍:吃惊。 |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勋阀:功劳。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方山子在青年时代的豪迈气概的一组是
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③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④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⑤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⑥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⑦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②④⑦ |
B.①③⑤⑥ |
C.②③⑤⑦ |
D.③④⑤⑥ |
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改名叫岐亭。山里人都不认识他。 |
B.十九年后,作者在黄州遇见了方山子,对他过起了隐居生活表示了惊异和敬佩。 |
C.作者认为方山子凭着世世代代的功勋,应该得到官职,也应该显贵。 |
D.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精心刻画,所以,寥寥几笔就把方山子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父玭字仲宝,晋天福三年进士。玭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奉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丁父忧,起复视事。五年,召归阙。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八年,迁司封郎中,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明年,知襄州,上言母老乞留京,改知澶州。上因谓侍臣曰:“朕尝念其母有贤德,七十余年未觉老,每与之语,甚明敏。”
至道初,黄中遘疾,诏令归阙。后以久疾,黄中特拜礼部侍郎。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
黄中端谨,能守家法,廉白无私。多知台阁故事,谈论亹癖,听者忘倦焉。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有文集三十卷。
(节自《宋史·贾黄中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能属文属:撰写 |
B.俟业成俟:等到 |
C.远人便之便:安适 |
D.会克江表克:能够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贾黄中廉白无私的一组是()
①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②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③黄中出己奉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④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即表上之
⑤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⑥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聪明勤奋。他五岁读书,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十五岁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这与父亲的严教和母亲的明敏有密切的关系。 |
B.贾黄中廉直平恕。岭南平定后,他担任采访使,向朝廷上奏兴利除弊之事数十件,都符合皇帝的心意。后来此地闹饥荒,他让熬粥救济饥民。 |
C.贾黄中为政简易。太宗即位后,他身为升州知府,将发现的前朝遗物如数上交国家,让皇帝感慨不已,赏钱三十万,从此更加重用他。 |
D.贾黄中端正严谨。他知道的台阁旧事很多,讲起来能使听者忘记疲倦,但是他在回答皇帝的问话时,却说“军国政事,非臣所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2)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范景仁墓志铭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恬于进取恬:淡泊 |
B.章累上,不报 报:回复 |
C.落翰林学士落:在……之后,落后 |
D.或劝公称疾杜门杜:关闭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 ()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⑥死生祸福,天也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敞遂出。宣帝果诛爽。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
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列女》)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代君不可以不戚戚:忧愁 |
B.事君,能致其身致:给予,献出(《论语·言而有信》) |
C.太傅殆不得不尔殆:危险 |
D.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竟:终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魏其不昌乎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言而有信》) |
B.①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②因利乘便(《过秦论》) |
C.①宜戚而喜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言而有信》) |
D.①于王室不忠②耻学于师(《师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毗以告宪英②吾不谋于姊 |
B.①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②异乎吾所闻(《论语·交友之道》) |
C.①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②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交友之道》) |
D.①琇固请于文帝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当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欣喜异常。宪英知道后,认为他缺乏忧患意识,国运难以长久。 |
B.曹爽蒙难,辛敞终随鲁芝赴险,虽救援未果,却成就了自己的义行,这得力于姐姐的帮助。 |
C.钟会有反心,在他做镇西将军时,请羊琇任随军,羊琇固辞,文帝不允,只好依母命而行,终于化险为夷。 |
D.宪英有独特的审美趣味,羊祜送去的锦被,她反复地看了之后,表示不喜欢它的花纹。 |
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
(1)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子 |
C.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 | D.举天下豪杰举:用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与其所以失之者何其衰也 |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告以成功 |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抑本其成败之迹 |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 |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节选自明袁宏道《徐文长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国士之目目:名称。 | B.议者方之刘真长方:比拟。 |
C.会得白鹿会:恰巧。 | D.属文长作表属:隶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切可惊可愕之状羁人之寒起 |
B.为山阴诸生故其为诗 |
C.公以是益奇之不以模拟损才 |
D.遂乃放浪曲蘖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说明徐渭有才气及孤傲的一组是()
①然数奇,屡试屡蹶。②好奇计,谈兵多中。
③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④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⑤其名不出于越。⑥以疑杀其继室下狱。
A.①③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文长是山阴县生员,他在巡抚胡宗宪幕中,曾经为胡写奏章,嘉靖皇帝看了大为高兴。此后,一切奏疏计划,都出自徐文长之手。 |
B.徐文长在科举上不得意,纵情于饮酒、山水,写出高水平的诗文。他追求高雅,不和流行格调相合,对当时的所谓文坛盟主很不客气,因此他的名气不能超出越地。 |
C.徐文长还擅长书法,笔意奔放苍劲,正如欧阳修所说的,美女虽老风韵犹存。他还以余力作画,超逸有致。 |
D.到了晚年,徐文长装疯卖傻更加厉害。有时带钱到酒店,叫下层仆役一起喝酒。还用斧头砍自己的脑袋,用锥子刺自己的耳朵,结果都没有死。 |
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
B.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
C.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
D.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
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小题6分,共6分)
(1)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2)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