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祭十二郎文(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妆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
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妆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日:“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
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B.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
D.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 |
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
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3)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曰:“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曰:“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
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忧:忧虑 |
B.而讽于仁自引去讽:暗示 |
C.有德不谙大计谙:懂得 |
D.帝遣行人存问存:慰问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
B.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
C.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
D.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时行因为文采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称赞。 |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被弹劾。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
(2)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阅读下面《论语》 《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论语•宪问》)
孟子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
注:①犯:当面触犯他
(1)请概括上面选段孔孟主张的共同之处。
(2)上面选段孔孟的事君思想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年十三,善属文。多游鄠、杜间,尝馆于张琼家,琼,武人,赏白有才,遇之甚厚。白豪俊,尚气节,重交友,在词场中称甚著。
建隆二年,窦仪典贡部,擢进士甲科。乾德初,献文百轴,试拔萃高等,解褐授著作佐郎,廷赐袭衣、犀带。蜀平,授玉津县令。开宝中,阎丕、王洞交荐其才,宜预朝列。白以亲老祈外任,连知蒲城、卫南二县。
太宗潜藩时,白尝贽文,有袭衣之赐。及即位,擢为左拾遗,权知兖州,岁余召还。泰山有唐玄宗刻铭,白摹本以献,且述承平东人望幸之意。预修《太祖实录》,俄直史馆,判吏部南曹。从征太原,判行在御史台。刘继元降,翌日,奏《平晋颂》,太宗夜召至行宫褒慰,且曰:“俟还京师,当以玺书授职。”白谢于幄中。寻拜中书舍人,赐金紫。
太平兴国五年,与程羽同知贡举,俄充史馆修撰、判馆事。八年,复典贡部,改集贤殿直学士、判院事。未几,召入翰林为学士。雍熙中,召白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端拱初,加礼部侍郎,又知贡举。白凡三掌贡士,颇致讥议,然所得士如苏易简、王禹偁、胡宿、李宗谔辈,皆其人也。是时,命复旧制,专委有司,白所取二十八人,罢退既众,群议嚣然。太宗遽召已黜者临轩覆试,连放马国祥、叶齐等八百余人焉。
白尝过何承矩家,方陈倡优饮宴。有进士赵庆者,素无行检,游承矩之门,因潜出拜白,求为荐名。及掌贡部,庆遂获荐,人多指以为辞。又女弟适王沔,淳化二年,沔罢参知政事。时寇准方诋讦求进,故沔被出,复言白家用黄金器盖举人所赂,其实白尝奉诏撰钱惟濬碑,得涂金器尔。
白学问宏博,属文敏赡,然辞意放荡,少法度。
大中祥符三年,丁内艰。五年正月,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三,善属文属:写作 | B.寻拜中书舍人 寻:不久 |
C.白尝过何承矩家过:经过 | D.素无行检素:平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宋白“学问宏博”的一组是
①试拔萃高等②擢为左拾遗,权知兖州
③预修《太祖实录》,俄直史馆④与程羽同知贡举
⑤召白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⑥辞意放荡,少法度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①③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丕、王洞推荐宋白入朝为官,但宋白因为父母年迈,请求继续在外任职。 |
B.宋白按太宗的要求摹刻了泰山唐玄宗的刻铭,献给太宗,并请求他亲自去山东。 |
C.宋白三次主持贡举,招来不少非议,但他也确实选拔了不少优秀的文人学士。 |
D.寇准攻击宋白的妹婿王沔,使王沔被罢官,接着又诬陷宋白收受举人的贿赂。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武人,赏白有才,遇之甚厚。
(2)俟还京师,当以玺书授职。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1)两个选段都谈到了为政的哪一方面的问题?
(2)两个选段主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出所学质之永质:问 |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司:掌管 |
C.皆折节与交折节:降低身份 |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就:完成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震以文学受知”的一组是
①总裁荐震充纂修②晨夕披检,无间寒暑③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④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⑤出入著作之庭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④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 |
B.戴震读书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 |
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
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2)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