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下列语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明不与齐也与:亲附
B.鲁卒以为将卒: 士兵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劝戒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过:指责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起乃鲁,学兵法以事鲁君臣壮也,犹不如
B.子卒也,将军自吮其疽人夜缒
C.文侯吴起善用兵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以为西河守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文言翻译
(1)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2)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3)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有趣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下列关于“而”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穷山之高而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人非生而知之者

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日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东也
B.望西山,始指异之舞幽壑之潜蛟
C.自远而至圣人之所以为圣
D.入深林,穷回溪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本文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尾篇。
C.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共14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时间) B.虽趣舍万殊(爱好)
C.悟言一室之内(对面谈话) D.终期于尽(期望)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所以游目骋怀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不知老之将至
C.及其所之既倦 D.足以极视听之娱

列坐其次可以濯吾缨
下列句中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各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该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
B.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C.文章语言典雅隽永,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
谐之美。
D.文章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的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亦大”的观点。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③,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④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 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刀笔:主管文书的官吏④丁:遭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佯不省佯:假装 B.一府大震,皆奉法一:一个
C.或为匿名书毁亮毁:诋毁 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干:求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前某事宜行,若止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以故荆轲刺秦王
D.其为政,纤悉周密/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到苏州后,况钟巧使计谋,严惩了营私舞弊的不法之吏,震动了全府上下,从而使官吏全都依法行事。
B.况钟用簿籍记录地方上官吏的善恶之事,目的是对下属官员进行鼓励。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礼贤敬德,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爱戴,在他为母亲守丧、任职期满当调离时,百姓请求让他留任;死后,百姓聚集痛哭,立祠纪念他。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3)
②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③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三十年,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器:人才
B.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狎:亲近
C.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谢:感谢
D.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短:诋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臣以年少,谬膺重任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B.①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②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C.①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①其妄奏者,即入言之②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童的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①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②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③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④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⑤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⑥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有些见解令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B.安童拜受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恐怕天下会轻视朝廷。他对许衡任职和处理陕西大臣的建议都做得很恰当。
C.安童曾在边疆待了十年,回来后,自认为在边疆无所作为,上书请求皇帝处罚,皇上留他在宫中交谈到深夜。
D.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
(3)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B.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C.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  
D.若不阙秦阙:侵损、削减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连词。来
C.将焉取之       之:代词。土地。
D.唯君图之之:代词。这件事。

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
(2))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3)
(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3)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