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有趣 |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
下列关于“而”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施施而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穷山之高而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人非生而知之者 |
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日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东也 |
B.望西山,始指异之舞幽壑之潜蛟 |
C.自远而至圣人之所以为圣 |
D.入深林,穷回溪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
B.本文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尾篇。 |
C.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
D.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③,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宋史·张去华传》有删节)
【注】: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预坐预:预先,提前 |
B.愿得校其优劣校:较量、比较 |
C.澹以所对不应问应:回应,回答 |
D.以是不登显用显用:重用 |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 | 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 | 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父赐丧阕后,举茂才,除巫令,迁交阯太守。
弟壹,初为郡督邮。刺史丁宫征还京都,壹侍送勤恪,宫感之,临别谓曰:"刺史若待罪三事,当相辟也。"后宫为司徒,辟壹。比至,宫已免,黄琬代为司徒,甚礼遇壹。董卓作乱,壹亡归乡里。
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权加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燮遣子廞人质。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之珍,无岁不至。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馀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选自《三国志士燮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左氏春秋》治:研究 |
B.壹亡归乡里亡:逃跑 |
C.又达于从政达:通晓 |
D.致杂香细葛致:得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 | B.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 君安与项伯有故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C.厚加宠赐,以答慰之 | D.明珠、大贝、流离、翡翠之珍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古之学者必有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燮学问渊博,精通《左传》、《尚书》等。袁徽对士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通晓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理解透彻而全面。 |
B.士燮心胸宽厚,谦恭虚心,礼贤下士,中原士人纷纷投奔他以避乱世。而士燮也能在时局非常混乱的情况下保全郡中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 |
C.士燮既善于做官,又精于学术。做官方面,处于动荡不安的乱世却能在郡任职四十多年;学术方面,针对他人对经书的疑义能答疑解惑。 |
D.士燮有功于孙权,深得孙权重用,曾被孙权任命为左将军、交州刺史、卫将军等。归附孙权后,他曾诱导益州豪族雍闿等人归附孙权。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宫为司徒,辟壹。比至,宫已免,黄琬代为司徒,甚礼遇壹。
译文:
(2)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于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罢罢,通“疲” |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
C.立羽为假上将军假,假扮 |
D.救钜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
文中“则我引兵鼓行而西”的“而”字,与下列句子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望洋向若而叹曰 | B.劳苦而功高如此 |
C.归而求救国之策 | D.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久留不行”,反而拒谏饰非,打击异己,所以项羽杀了他。 |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
用“/”给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史记·项羽本纪》)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数:清算 | B.王惊谢至再谢:拒绝 |
C.以赢米为之直直:通“值”,代价 | D.上下无固志固:坚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洎牧以谗诛 |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曩者辱赐书 |
C.不效则治臣罪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D.帝忧形于色士大夫请于当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3)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4)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恸哭?请结合四个语段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孔子称赞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而对现代人而言,我们应该还能从中读出对今天有益的启示来,请列举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