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有趣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下列关于“而”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施施而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穷山之高而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人非生而知之者

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日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东也
B.望西山,始指异之舞幽壑之潜蛟
C.自远而至圣人之所以为圣
D.入深林,穷回溪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本文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尾篇。
C.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文长传(明)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中丞胡公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上无可当意者,然竟不。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凤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乎!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速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名甚藉:显著。 B.屡试辄蹶:失败。
C.文长作表属:通“嘱”,嘱托。 D.然竟不偶:结婚,婚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文长部下一诸生傲之臣险衅,夙遭闵凶
B.文长既已不得志有司客逾庖而宴,鸡栖
C.张太史元汴力解,得出其所以摧败零落者,其一气之余烈
D.中丞胡公宪闻,客诸幕天于物,春生秋实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薛公蕙校越时,其才 B.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
C.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D.立,沙起云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徐渭一生,突出了三点:才奇、人奇、“数奇”。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写出了徐渭才能独出冠时,品行狂放不羁,遭际困厄颠仆的一生。
B.从整体布局看,文章大量的篇幅落在徐渭才能多样与行为狂放的横向展开上,而命途多舛则草蛇灰线般在其中闪现,构成全文的主线。
C.徐文长自负才略,在中丞胡宗宪面前,别人匍匐跪语不敢举头,而他以部下一个秀才身份却侃侃而谈,毫无惧色。在胡宗宪面前过分狂傲,这也是他不得志的原因。
D.徐文长诗、文、书、画皆为当时一流,他的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以他的余力从事绘画,作品高远典雅富有情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2)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①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注]①练实: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②鸱chī,猫头鹰一类的鸟。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子欲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仆口语遭遇此祸
B.宋荣子犹然笑辩乎荣辱
C.搜国中三日三夜圣人不凝滞
D.旬又五日后反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一乡比:合乎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我邪吓:恐吓
C.彼且乎待哉恶:何
D.彼于福者,未数数然也致:给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惠子梁,庄子往见之

A.流俗之所 B.赭衣,关三木
C.臣具以表 D.固知死生为虚诞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御六气之辩 B.虽趣舍万殊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下列对选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提到宋荣子是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十分可笑。
B.列子御风而行,轻妙飘然,他超然脱俗,但还没达到逍遥的境界。
C.“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和谐的广大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心灵自由的要求。
D.乙文中,庄子用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使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翻译下面的句子。(共9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3)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用兵。
B.陈力列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C.不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D.无乃尔是与过:过错,名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社稷之臣曰:“非我,兵也”。
B.固近于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C.昔者先王为东蒙主斧斤时入山林
D.吾恐季孙忧,不在颛臾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B.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
D.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连气:又称“同气”。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③娣姒(dì sì):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④地:居住。此处有“相处”之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回声
B.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消除
C.如雀鼠之不,风雨之不防恤:体恤
D.行路皆踖其面而其心,谁救之哉蹈:踏、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皆本于三亲盘盘焉,囷囷
B.及壮也庐陵文天祥自序诗,名曰《指南录》
C.能恕己而行舍郑以为东道主
D.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主要谈论家庭成员间的相处问题,认为兄弟之情是家族人伦关系中很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B.兄弟不仅要让妯娌间避免纷扰,更要相亲相爱;因为兄弟之情对于整个家族的团结、和睦、治理、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C.此文多处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生动地说明了兄弟在家族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作者认为影响兄弟友谊的主要原因是妯娌关系不睦、子侄关系不和、弟弟不敬兄长等,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