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哑     女
张玉庭
  风狂,雨猛,浪高。
  洪峰刚到,奉命抢险救人的解放军就开进了村子,哑女被解放军救了出来。
  那肯定是个挺结实挺腼腆的小战士,她能感觉到。比如,那小战士刚碰到了她的手,就触电似的猛地把手缩了回去。然后才一把握住了她的手,稍稍迟疑了一下,把她背了起来,转身就走。
  小战士的肩膀宽宽的,小战士的双手把她箍得紧紧的。
  她知道小战士极累,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在小战士那宽厚的背上,她觉得特别安全,她特别想用哑语说声“谢谢”。可是不行,她没法比画,也不能动手比画:一是水流特急,不敢松手;二是即便她比画了,那小战士也看不到。
  她急得直叹气,眼泪汩汩地流成了河。
  水很急,小战士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头的高地上趟,她能感到小战士踉跄的脚步,她特别想下来,可是不敢。
  洪水太猛,浪头太大。
  她能感到小战士急促的呼吸,一心疼,泪水也就变成了滚滚的瀑布。
  突然,她仿佛想到了什么,瞄准小战士宽宽的左肩膀,狠狠地咬了一口。
  小战士抖动了一下,但很快,又牢牢地站稳了。然后小心翼翼地趟着水,一步一挪,直把她背到了高地。她特别想看看小战士的脸,可小战士头也没回,一转身便冲进了激流中。她赶紧伸出右手,一遍,一遍,把小战士留在地上的脚印量了又量。
  第二天,水退了不少,战士们就要走了。堤坝上军旗飘飘。军旗下是一排铁打的兵。
  突然,就在部队迈步开拔的一刹那,哑女一个箭步冲了上来,泪汪汪地拦住了他们。
  首长惊呆了,看了看她,意思是:“怎么?有情况?”
  哑女也就红着脸,哭着,极认真地用手比画着,描绘着那个小战士的模样。
  首长明白了三分,又问了问村主任,就立刻猜到了哑女的心意。他威严地看了看他的战士,然后下了道命令:“昨天进小王庄抢险的战士,立刻出列。”
  一排战士站了出来,全是宽宽的肩,就像一座长城。
  哑女却泪汪汪地看看首长,红着脸,求救似地指了指自己裸露出的肩膀。
  首长又下了道命令:“解开上衣!把肩膀露出来!”
  于是哑女上前,小心翼翼地看,小心翼翼地找。突然,她一把搂住一个腼腆的小战士,泪水又一次流成了瀑布。
  在小战士宽宽的左肩上,有一排细细的牙印。
  小战士的脸刷地红了!哑女却突然不再害羞,她泪汪汪地抚摸着那排牙印,轻轻地帮小战士扣上了衣扣,然后走到小战士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小战士的脸更红了。
  自然,也就在这一天,小战士得到了一双绝对合脚的布鞋,那是哑女熬了一个通宵,眼里旋着泪花花,一针一线为他做的……
“突然,她仿佛想到了什么,瞄准小战士宽宽的左肩膀,狠狠地咬了一口。”你认为“哑女”主要想到了什么?她为什么“狠狠地”“咬了”小战士“一口”?
  答:__________________
“一排战士站了出来,全是宽宽的肩,就像一座长城。”哑女要寻找解救自己的“小战士”,为什么“一排战士站了出来”?小说多次写到“宽宽的肩”,其寓意是什么?“就像一座长城”的本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提示:从多角度写景和写景的作用等方面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洪峰刚到,奉命抢险救人的解放军就开进了村子”,这不仅表现人民军队训练有素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尤其表现了人民军队抢险救人的迅速和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B.这篇小小说主要由两个故事情节构成:一是“小战士”救“哑女”,表现人民军队爱人民;二是“哑女”寻“小战士”,表现人民军队人民爱。
C.作品对“哑女”和“小战士”没有作任何语言描写,表明“哑女”和“小战士”都无话可说。
D.这篇小说所塑造的“哑女”聪明善良纯朴却又有些故作多情,而“小战士”结实腼腆也很威武,却又有不懂生活情趣的问题。

  E、这篇小小说构思精巧,先写解放军在抢险中救了哑女,然后补叙小战士救人的过程,再接着顺叙哑女被救后寻找小战士的情景,最后写哑女为小战士做了一双合脚的布鞋。故事结构严谨,布局详略有致,主题鲜明,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真实而感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
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
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
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
B.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
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
D.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

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
B.城市蔓延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农村。
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销售、劳动力市场呈分散状。
D.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枝蔓状的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 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
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吕进
①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②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③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 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⑤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 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⑥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⑦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 众化效应。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1日16版,有改动)
根据文意,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并存”于一人是不足为奇的,但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B.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C.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D.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但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因此大众化的诗作美学价值更高。

E.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根据文章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白居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李白)

文章第5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
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呼吸英雄的气息
[法]罗曼•罗兰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欲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跎。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班英雄的友人,一班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名人传”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并且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罢!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烛照。即是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罢,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罢。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能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此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的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却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阻碍,竭尽所能的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米修斯,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本文是为一名人传写的序言,你认为是哪个名人的传记?
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②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罢。
请简要分析本文中的“英雄”具体指哪类人,并分条陈述他们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题3分)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出来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质细把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瓦豆(又称陶豆)东西演变过来的。(摘自《古灯小史》)
选出对“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所反映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C.“泽兰练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D.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这个称呼说明( )

A.任何一件发明都需要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B.灯具不是突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发展演变而来的。 C.“镫”是早于“灯”发明出来的一种用具。
D.“镫”与“登”相通,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

根据文章内容,选出对其信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最早的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灯”演变的关键,作者从考古发现、文字学、瓦豆的演变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B.从作者的分析可看出,最早的“灯”可能是瓦豆,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
C.从中山国古墓出土的灯具非常精美,说明在当时灯具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
D.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变化过程反映出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