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特大、较大型岩崩、滑坡、泥石流分布直方图(中国地质灾害,1993)”,完成4-5小题:
云、贵、川灾害点数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最多,且多暴雨 |
| B.都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植被稀少 |
| C.人口密度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 |
| D.位于板块边界,地质活动强烈,山地陡峭 |
西藏灾害点数较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程度低,成灾概率小 |
| B.高原地形平坦,地壳稳定 |
| C.降水少,岩崩、滑坡、泥石流发生概率小 |
| D.冰雪覆盖,不易发生岩崩、滑坡、泥石流现象 |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理事物示意图,a、b、c所表示的数值由南向北逐渐减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若图示为一组等压线,则
| A.①处吹东南风 |
| B.②处风速比①处大 |
| C.甲地位于低压槽线附近 |
| D.乙地处在阴雨天气中 |
若此图为等温线分布图,且甲、乙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则此时
| A.南极考察船正在返航 |
| B.此时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风 |
| C.华北平原小麦生长旺盛 |
| D.地球距离太阳较近 |
若此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水稻梯田俯视图,且a、b、c为梯田边界,则
| A.甲线表示分水线,乙线表示集水线 |
| B.a与b的高度差一定等于b与c的高度差 |
| C.①②两处的海拔基本相等 |
| D.在①处肯定能看见②处正在插秧的人 |
下图为“某大洲沿大陆中部某经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及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d地的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 C.热带荒漠 |
| D.温带落叶阔叶林 |
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降水主要类型的是

此时正值
| A.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 |
| B.好望角附近正值风浪最高季节 |
| C.澳大利亚东南部小麦播种正忙碌 |
| D.阿斯旺水电站的发电量进入低谷期 |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7月气温及年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该地区7月气温分布状况是
| A.各城市均高于24℃ |
| B.①处气温低于24℃ |
| C.太原与石家庄最大温差小于4℃ |
| D.①与②处气温相同 |
关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的年均降水量小于郑州 |
| B.④处的年均降水量大于③处 |
| C.山区、高原年均降水量大于平原 |
| D.太原、石家庄年均降水量均小于600 mm |
读下图某河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A.中游落差小 | B.地转偏向力作用 |
| C.河流含沙量大 | D.入海口潮差小 |
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 B.风化作用 |
| C.侵蚀作用 | D.堆积作用 |
下图示意台湾省台东县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图中每个正方形网格的实地面积为4平方千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叫坡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坡度最接近
| A.10% | B.20% | C.30% | D.35% |
形成东兴与苏巴阳之间河流地貌的地质作用
| A.堆积大于侵蚀 | B.沉降大于隆起 |
| C.侵蚀大于堆积 | D.隆起大于沉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