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我国的《选举法》历经修改;1953年的《选举法》,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为8:l。从那时起,我国一直向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目标迈进。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适时修改的《选举法》,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种变化将使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更加具有真实性,更加具有制度上和根本上的保证,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
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选举法修改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递的不仅有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苜蓿和葡萄、南亚和东南亚的奇珍异宝、欧洲的玻璃和雕塑,还有各地的音乐、绘画、舞蹈、宗教,以及甘英出使大秦、马可波罗访问元朝、郑和下西洋等中外交流创举,为当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互通、人文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我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经济、文化、商贸友好交流传统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为各国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材料二: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新一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中亚经济大致相当于中国30年前的水平,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据估算,丝路基金与亚投行要逐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至少需要融资约21万亿元。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5万多亿美元的对外金融资产,对外直接投资却仅有5000亿元左右,资本配置不尽合理也不够多元化。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使命所在。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有益于打破固有的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提到崭新高度。这就是要通过经济纽带将各个区域联系在一起,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区域之间、国内外之间的互联互通。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
项目 时间 |
GDP增速(%) |
能源消耗 强度降幅(%) |
消费对GDP 贡献率(%) |
科技进步 贡献率(%) |
2011年 |
9.3 |
2.0 |
51.6 |
51.00 |
2012年 |
7.7 |
3.6 |
51.8 |
52.20 |
2013年 |
7.7 |
3.7 |
50 |
51.70 |
2014年 |
7.4 |
3.9 |
54.4 |
52.30 |
注:①2003—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左右。②能源消耗强度一般指单位GDP能耗。
材料二:J省政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挑战,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运用法治严格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新思维,进而获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J省是怎样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的?
(3)材料二中J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挑战,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树立法治新思维的理论依据。
材料一:2015年4月7日,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判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原市长季建业受贿案,被告人季建业受贿金额1100多万。《刑法》规定,贪污10万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护着无期徒刑。被告人季建业归案后有“坦白”、“认罪态度良好”、“积极退赃”等表现。法院认定季建业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材料二:季建业的判决一公布,舆论一片哗然,不少人认为量刑过轻,对季建业的量刑,由于夹杂着官员这一特殊身份,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司法不公。相关言论的背后,也暴露出我们一些司法审判的薄弱,缺乏详尽的释法说理,并促使我们对司法公正作更深入的思考。
(1)材料一体现我国实行什么治国方略?
(2)怎样才能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组织国内司法部门和大量法律专家深入调查司法现状,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等科学理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司法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议符合规律、符合国情;专家分多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市区,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奠定了重要基础。
(1)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材料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如何贯彻系统优化智慧的。
材料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结合材料三,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各项工作不仅要适应新常态,而且要不断坚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中央“—号文件”强调,要着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表1:2007年--2014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状况比较
中国 |
发达国家 |
||
年份 |
2007年 |
2014年 |
2014年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
4140.36 |
9882 |
12000 |
农业科技贡献率(%) |
48 |
56 |
70--80 |
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上比重%) |
67.9 |
81.1 |
90以上 |
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
15549.22 |
18313 |
40000 |
材料二:甲地认真贯彻中央“—号文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行如下举措: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坚持紧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对生物育种、智能农业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引导农民探索家庭农场等新方式,平均规模达到200亩,使得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制定专门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加大财政农业投入集中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加大引进国外关键技术、管理经验等力度,培育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企业。
(1)指出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甲地是如何适应新常态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驾护航。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是简单地制定规则,而是如何让法治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基因和最高信仰。
(2)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