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组织国内司法部门和大量法律专家深入调查司法现状,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等科学理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司法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议符合规律、符合国情;专家分多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市区,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奠定了重要基础。
(1)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材料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如何贯彻系统优化智慧的。
材料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结合材料三,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新型思维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十二五”规划呈现了众多亮点。
亮点一: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亮点二:倡导包容性增长。
注: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在兼容各种文明的基础上的健康增长。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其中从全球视野看,文化的“包容性增长”应该允许多种文明共同繁荣进步,不能企图用一种文明铲除、取代另一种文明,也就是不能搞“文明的冲突”。
(1)有人说,国富与民富的关系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要评析该看法。
(2)结合亮点二,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何在?在全球化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在包容中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0年岁末,北京市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承载能力;
——加大政府投入,推进中心城干道路网系统建设,全面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市级干道公路网,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早晚高峰时段禁止非北京载客汽车进入五环以内;
——将停车收费计时单位由半小时调整为15分钟;
——加强交通秩序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占用公交专用车道、逾期末年检未报废车辆上路行驶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北京市是如何对交通拥堵现象进行调控的?
(2)联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政府在整治交通拥堵方面有所作为的必要性。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同时,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有同学认为,“人才战略一定意义上支撑了一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请结合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政治生活依据。
(3)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材料一:“十一五”以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值5年平均增长30%以上,占GDP的比重已达4%左右,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
材料二: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2011年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部署, 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大家认为,文化是发展的增长极,“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机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
材料三:宣城市是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宣城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发展宣纸、宣笔、徽墨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和启动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筹划建设“徽派工艺产业园”,立足现代审美需求,对传统技艺进行整合和创新,展示徽派工艺的深厚内涵和创新趋势,扩大徽文化关联产业在宣城的流通和集聚,以产生良好的产业效益。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安徽省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的现实意义。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文化是发展的增长极”的理解。
(3)宣城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

(10分)深化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益事务和公益事业。”
材料二 2011年2月9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2010年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建设情况第三方调查报告》并认为,经过多年努力,成都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建设基本实现了让老百姓自己做主,在村民中初步形成“我要参与、我要做主”的意识。调查显示,受访农村群众对议事会的总体知晓率达到95.98%,对议事会工作情况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5.06%。该报告也从第三方角度提出了工作建议:规范议事程序,强化监督考核的方式,进一步把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交给群众,满足村民不断增长的参与公共事务和权利保障的需要。
(1)为什么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6分)
(2)联系材料二说明,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主要途径(或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