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1920至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的数据。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1920年 |
1936年 |
|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
|
| 中国资本 |
6.61 |
44.8 |
26.09 |
63.2 |
9.0 |
| 外国资本 |
8.13 |
55.2 |
15.16 |
36.8 |
3.9 |
| 合计 |
14.74 |
100.0 |
41.25 |
100.0 |
|
货币单位:亿元
| A.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 B.国民政府的推动 |
|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
|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
|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
|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据文献资料记载:宋时有州官田登,州境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宗法制度 | B.封建等级制度 |
| C.文官制度 | D.避讳制度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见周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 C.郡县制 | D.王位世袭制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机关迁往北平 | B.国民党政权的统治被推翻 |
|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