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图1是唐朝都城长安图,
图2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汴梁城,图三是明清苏州繁华图。
(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的知识,试分析唐朝城市发展的特点。
(2)与图一相比图二城市发展有何新变化?
(3)根据图三,结合所学的知识,试分析明清城市发展的特点。
(4)图中反映出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008年是周恩来总理110周年诞辰。他是新中国在国内、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的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台湾的国民党官员对(尼克松)这样说:“在内战时期,只要有周恩来一个人在我们这边,那今天台湾流亡的可能就是毛泽东了;安居于北京的则可能是我们。”举出一例国共内战时期,周恩来领导的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重大斗争史实。
材料二下面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
|
|
淄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齐都临淄两汉时期仍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西汉齐都人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索隐》注曰“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日得千金,言齐人众而且富也。”
材料二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斯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三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自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德国成立的山东矿务公司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著名煤矿之一。无论机械化程度,还是资金规模与煤产量,都在全国各煤矿中占主要地位。由于淄川煤矿储量丰富,煤质和煤层都很好,德国矿物决定重点开发淄川煤矿。为了加快煤炭外运,淄川煤矿还修筑了通往淄川车站的铁路支线,使煤炭可以经铁路直接运往青岛。据材料一,分析两汉时期淄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反映出淄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当时淄博地区的短篇小说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材料三、四反映淄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概括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领域新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WTO来了。中国加入WTO一年后,某报记者对A市工商业界进行了调查,发现一年来,A市企业对外发展意识明显加强。如面对入世,许多企业纷纷自发联合,相互协作,共同迎接挑战。更有一些企业抓住入世契机,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有人乐观地说“羊”“狼”之争把“羊”变成了“狼”。但记者同时发现入世的不利影响也在A市工业经济运行中逐步显现。国外产品大量涌入,A市部分企业市场份额减少,亏损严重。同时,受国际市场因素影响,许多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许多企业深受其害。
以下对中国加入WTO的比喻意义最为恰当的是( )
A.引狼入室,有百害而无一利 | B.掉进金窝,有百利而无一害 |
C.隔靴搔痒,不用管他 | D.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如何应对 |
你的理由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嘉庆年间,英王遣使来华,意欲与中国建立外交、通商关系,嘉庆皇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
材料二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就中国提出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作了一个结论,他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廿五日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廿四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义务。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北洋军阀史》
材料三 (1943年)美国和英国磋商,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以增强中国对日作战的效能。……美英取消1901年中国政府与他国政府,包括美国英国政府,在北京签订的议定书……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国领水内关于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
——选自《中国现代史》
材料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
——《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山东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
(5)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从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到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并主动融入世界,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三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