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 B.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
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 D.分封制遭到破坏 |
下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A.李赞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1913年,泰戈尔(印度)的《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 “……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说明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特点是
A.东方文化开始赶超西方 |
B.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
C.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 |
D.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
从下图可以看出,在夏朝已经开始实行()
A.禅让制度 | B.王位世袭制度 |
C.分封制度 | D.礼乐制度 |
根据下表中数据判断,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是
1865年——19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
时间 |
进口数(单位:两) |
出口数(单位:两) |
平衡 |
1865年 |
55,715,458 |
54,103,274 |
-1,614,184 |
1875年 |
67,803,247 |
68,912,929 |
+1,109,682 |
1885年 |
88,200,018 |
65,005,711 |
-23,194,307 |
1895年 |
171,686,715 |
143,293,211 |
-28,402,504 |
1905年 |
447,503,943 |
377,338,166 |
-94,165,777 |
A.民族企业发展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加
B.列强对中国原材料展开疯狂地掠夺
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对外贸易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B.洋务经济兴起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D.农民负担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