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2005年我国旅游信息统计表
年份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城镇居民出游率(%) |
72.1 |
82.0 |
83.0 |
81.8 |
83.2 |
84.3 |
农村居民出游率(%) |
49.4 |
48.7 |
49.1 |
49.0 |
48.7 |
48.1 |
注: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2.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200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3100万人次,预计2010年将达5000万人次。
材料二 近年来,一些公民在国内和出境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如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守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群众反应十分强烈。2006年8月,中央文明委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1)材料一(含注)和材料二(含漫画)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回答,材料二(含漫画)中反映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公民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材料一: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材料二:《决定》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指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因此,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将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放在了首位。
材料三:《决定》在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时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因此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1)结合材料一,请你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党中央为什么要做出这一《决定》?
(2)阅读材料二,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说明上述论述包含了哪些矛盾分析法。
(3)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决定》的哲学依据。
2009年的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问政于
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运用有关政党的知识,谈谈我们党坚持上述做法的理由。
(2)有人认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强化科学
执政”。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8日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党“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会议提出的党建部署中,最引人注目莫过于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会议提出的党内民主举措包括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反腐败也是党建中的焦点议题,备受中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次会议表示要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党的执政理念的?
材料一某市拆迁区居民因不满市政府的拆迁办法,先是集体冲进市政府办公楼,对政府办公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然后又在市政府前的马路静坐并举行游行示威,一度造成交通中断。尽管后来市拆迁办公室经过进一步的综合考虑,适当修改了拆迁办法,但部分居民却因扰乱政府办公秩序和造成交通阻塞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材料二某市交通局和财政局联合发布一个文件,规定市内每辆出租车一年增加缴纳车票营运使用费一万元,用于出租车的管理。这一文件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对此,多数出租车司机认为上述做法不合理。经过讨论,大家统一了意见,决定派代表将情况反映给《焦点访谈》栏目。《焦点访谈》播放后,该市政府纠正了错误,撤销了该文件,退还了司机的钱款。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公民“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认识。
“网络民意”又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亮点。新华网、人民网等在内的政府官方网站围绕两会议题,联合商业网站推出“有话问总理”、“两会建言”、“两会调查”、“网民提案”等五花八门的栏目,而网民对相关话题的讨论更是早已在各大论坛上“置顶”。
上述材料体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哪一项重要内容?公民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渠道或方式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