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量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所得混合物用200mL5.00mol/L的NaOH溶液(密度为1.20g/mL)恰好完全吸收,测得溶液中含有NaCLO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1)所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 。
(2)所用氯气和参加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n(H2):n(Cl2)= 。
(10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E为一张用淀粉、碘化钾和酚酞混合溶液润湿的滤纸,C、D为夹在滤纸两端的铂夹;x、y分别为直流电源的两极。在A、B中充满KOH溶液后倒立于盛有KOH溶液的水槽中,再分别插入一多孔的惰性电极。切断电源开关S1,闭合开关S2,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生成气体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标出电源的正、负极:x为 。
(2)在滤纸的C端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写出电极反应式:B电极 。
(4)若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中均有气体包围电极。此时切断开关S2闭合开关S1,则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填“偏转”或“不偏转”)。
(5)若电流计指针偏转,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若指针“不偏转”,此题不必回答。);
。
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请说明理由(若指针“偏转”,此题不必回答) 。
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
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分别在试管A、B中加入5 mL 5% H2O2溶液,各滴入2滴1 mol/L 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试管A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浸泡;将试管B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浸泡。 |
试管A中不再产生气泡; 试管B中产生的气泡量增大。 |
② |
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 mL 5% H2O2溶液和5 mL 10% H2O2溶液 |
试管A、B中均未明显见到有 气泡产生。 |
(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滴加FeCl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②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为了帮助该同学达到实验目的,你提出的对上述操作的改进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实验中所提供的几种试剂)。
(4)对于H2O2分解反应,Cu2+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定量分析:用图乙所示装置做对照实验,实验时均以生成40 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红磷P(s)和Cl2 (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
(图中的ΔH表示生成l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 PCl5分解成PCl3 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人0.80 mol PC15,反应达平衡时PC15还剩0.60 mol,其分解率α1等于________;若反应温度由Tl升高到T2,平衡时PC15的分解率α2为,α2_______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2)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ΔH3 =_____________________,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 mol PCl5的ΔH4___________Δ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填空回答:
(1)氮化硅是一种高温陶瓷材料。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写出氮化硅的化学式:。
(2)有A、B、C、D、E、F六种元素,它们均属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两两形成的化合物有以下几种:
形成的化合物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
A:C=2:1 |
B:A=1:3 |
D:C=1:1 |
E:F=1:3 |
A:F=1:1 |
已知A、B两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差等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D、E、F同周期,D、A同主族;E与F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0,丙是离子化合物。回答:
① F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 E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③向丙物质中滴加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A~F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常温下A、C、E、F为气体,B、D为液体,其中B的分子为4原子分子,D在常温下不具有挥发性。F的浓溶液与X共热通常用于实验室制备单质C,
X是一种黑色粉末。这些物质之间满足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F______。
(2)B的电子式是______。根据图中信息,B、C、X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3)反应⑥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4)在反应⑥中,F表现的性质是_______,当生成0.75mol C时,被氧化的还原剂
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