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大 树
⑴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的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⑵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⑶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叹息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动——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⑷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却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⑸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⑹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⑺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道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⑻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声势造就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义。
⑼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⑽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
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遭受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⑾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积成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丫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丫的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疼痛。
⑿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具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⒀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⒁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文中第4段中说“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作者为什么这样讲?请分点回答。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地方的树?又用这些树说明了哪些观点或见解?请分点回答。
文章开头就说大树“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阅读了这一篇文章,你觉得大树的哪些东西值得你学习?
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分点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仅能引起人会心的微笑,有的还会使人有茅塞顿开感。它们像钥匙、像火把、像路标,能打开心扉,照亮道路,指明方向。
像“无诗转为读书忙”就是这样的一句。常写东西的人,大都把写作看作事业,看作爱好,但总得有所感才可发可写。而“感”又不像自来水,打开龙头就往外流。无感可发时怎么办呢?像鲁迅说的那样,写不出时不硬写:“随便翻翻去”翻了,就会长知识,所谓的灵感往往也就会倏忽而至。
谈起读书,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李乐这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的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一样了吗?
但是,当读到鲁迅先生说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便不由为自己发现的乐趣感到惭愧了,并进而警觉起来。
人常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鲁迅晚年体重不过三四十公斤,衰弱得很。说他骨头硬,实际上是说他的思想硬、信念硬。
晚明黄道周被清兵俘虏就义时,不肯跪。刽子手砍了一刀,头未掉。刽子手害怕了,跪下道:“请先生坐下。”一个身陷缧绁的文弱书生,却能使一个身强力壮手执钢刀的刽子手跪下,骨头是够硬的。
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都是硬的。他们在爱国爱人民,深明民族大义这一点上,是从来不含糊的。
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他的学习法,用现代人的习惯,可粗略地概括为“四要”,即要读书,要思考,要观察,要比较。他主张,读好书,也读点“帝国主义者”的书,[甲];读“死书”,[乙]。[丙],不能把脑子让给“别人跑马”。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丁]
《明史》称黄道周“文章风节高天下”。我们则完全可以说,鲁迅文章悬日月,鲁迅风节照千古!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开卷就可以得益。但更主要的还是学他的为人,学他的志节。为此,就要学习他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
[注]五浊:佛教名词,即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1.第二段中有一个现成的语句,跟“写不出时不硬写,‘随便翻翻去’”意思相近,它是
答:
2.“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这里的“调整”是指
A.调整好读书的环境 B.调整好读书的心境
C.调整好心情和环境 D.调整好读书的情趣
3.这里所引鲁迅的话,意思是
A.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他的读书趣味,其实只是使其思想越来越顽固不化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为止。
B.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思想感情就会逐渐变得冷漠坚硬,他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
C.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他的读书趣味就会逐渐变成一种脱离社会人生的自我满足。
D.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他的读书趣味就会逐渐由浓厚变得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4.从上下文看,“自己发现的乐趣”是
A.翻了书,长了知识,获得了灵感。
B.读到好诗、警句,有茅塞顿开之感。
C.关起门来,如在“净土”,不受干扰,独享读书之乐。
D.自我调整,即可自得其乐。
5.作者引述了鲁迅、黄道周的例子,又说“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联系上下文,他所要强调的是原文中的哪一句话?
A.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
B.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
C.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都是硬的。
D.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
6.下面四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丙]、[丁]处摘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加以还原(把每句前的序号,分别填入[甲]、[乙]、[丙]、[丁]后的横线上)。
①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②要“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③“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了”
④做到“知己知彼”
[甲]
[乙]
[丙]
[丁]
7.“为此,就要学习他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这句话中的两个“自己”指代对象有没有区别”说出理由。
8.通读全文,指出下列判断哪几个是错误的(只需在“答”后的横线上填上序号)。
①“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对这种启迪,作者始终肯定的。
②“它们像钥匙、像火把、像路标”和“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这两句所比喻的对象是完全相同的。
③本文提到的“死书”,是指对生活毫无用处的书。
④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谈读书问题,说明要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好学的精神。
⑤文中用“自来水”打比方,是为了说明对生活感受不是想有就有的。
⑥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取决于他的好学精神。这个看法是片面的。
答: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②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③而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④“传统”和“文化传统”等概念,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本无所谓褒贬。⑤但当这些概念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的时候,在价值指向上,它就与“优秀”、“进步”密不可分,因为只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⑥因此,我们所讲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⑦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的那些文化传统,也必然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己的思想内涵。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我们认为,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摘自张岱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1.从画横线的词语中,摘取最能反映“传统”这一词性质的四个词语
答:①②③④
2.第一段文字共由七个句子组成,请用“/”标明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①②③④⑤⑥⑦
3.第⑤句中“这些”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找出下面的说法与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相对应的关系 [ ]
A.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被称为“东方文明的精髓”。 |
B.强调人与人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
C.刻苦学习,不甘人后;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为公众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生命,也决不苟且偷生,为崇高的理想竭心尽力奋斗,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 |
D.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
E.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为原则,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标志。
a与()对应 b与()对应
c与()对应 d与()对应
5.简答: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杨仰止
王本道
①西域之旅,每天要有大量的时光消磨在旅途之上。自从第一眼看到了胡杨,接连几天,我在旅途之上便总是隔着车窗,悉心凝望胡杨的身影。于是,我看到了晨光曦微之中,她的突兀与古劲;烈日炎炎之下,她的昂奋与蓬勃;夕阳西下时,她的葱茏与俊秀。让我稍稍有些失落的是,资料中曾介绍说,“成年的胡杨树高十多米,树干粗大,足可数人合抱”。而我所见到的胡杨,大多数不过五六米高,那树干也谈不上挺拔,有的甚至弯曲而多枝权,类似较高的灌木。为了能认识胡杨的真谛,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的一片胡杨林。
②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她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枝干的树皮纵裂,呈灰白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走进胡杨林深处,我立刻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她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鹤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象空间。
③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些成员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我忽然想起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说过的一席话:“在那样的风沙干渴中,可以整整地活一千年;死了,又可以挺挺地站立一千年;最后倒下了,又还可以不腐烂不散架,把自己的形态保持一千年!”她的生命经历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
④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她们像大漠卫士,沉寂而虔诚地守护着这片广袤的土地。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1]、拱北、敖包[2],是“十三连”。它们共同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这些“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滞,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卞了,她的生命还在大地原深层中延续着……
注: [1]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
[2]“十三连”的内涵: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说那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为什么? (4分)
答:
2、联系全文,理解“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的内涵。(4分)
答:
3、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胡杨的感情,并分析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五个“有的……”句子,从外形、神态、动作等方面写出了胡杨活生生的“灵性”,给我们生动形象的想像空间。 |
B.作者引用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的那段话,旨在证明胡杨的生命力旺盛,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
C.此文运用了比拟、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句式灵活多变,语言与胡杨一样富有刚性。 |
D.这篇文章与巴金的《灯》一样,都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
E、文中写到了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胡杨的情态和胡杨林中不同年龄段的胡杨,写到了胡杨的外形内神,为结尾一自然段的叙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挽住春天
一切画家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永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莱沃那·特·文西是发见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特·文西与鲍梯却梨或奇朗大育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特·文西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氛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鲍梯却梨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见莫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莫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采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特·文西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特·文西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之纳(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了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网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沃那·特·文西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特·文西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注:《瑶公特》即《蒙娜丽莎》。特·文西现在通常译为达·芬奇
1、第四段,“在这些研究上”中的“这些”指代什么内容?
答:
2、特·文西(达·芬奇)为什么画了“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采的眼睛”? (4分)
答:
3、特·文西(达·芬奇)的绘画技法有什么特点?试分条概括。(6分)
答: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推断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蒙娜丽莎”的脸部轮廓是浮动的,只有体积,没有线条,让人感受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 |
B.鲍梯却梨的作品非常注意人物脸部的轮廓,往往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但人物的体积感不强。 |
C.“蒙娜丽莎”微笑的中心在口缝之间,脸上的凸陷、眼睛的倾向、下巴部分不规则的线条,都是“中心”的余波,也是微笑的标识。 |
D.以黑发与纱网衬托苍白的脸色,以无数细小的衣褶烘托双手的立体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烘云托月的艺术表现手法。 |
E.《蒙娜丽莎》是一位长期潜心思考,不断追求完美的艺术天才创作出的绘画极品,绝不是兴之所至的神来之笔。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挽住春天
阿 丹
又要临近并深情抚摸那个给予你鲜润生命值得永远敬重的日子。而最初的那个日子,于今天却已积满了纵横交错的岁月之痕。哦,四十余载的年轮也是该有些沧桑感了。
记得在许多个写满不惑的日子里,许多个女友都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惶惑,深省自身不如所往。而你,则是在还要早些的时候,就面临着一个转折的危机,那就是女人的衰老感——相对男人来说于女人尤甚的自然的衰老感。
女人的衰老感,几乎是和青春的飞逝相伴相随的,就像一株花儿,当她姹紫嫣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凋谢与零落。每每对着镜子,一根一根心悸地拽下鬓边的白发,一次一次轻抚眼角细蜜的皱纹……就像触动着沧桑的岁月之弦,就许久许久地很难从悲凄中走出。
克服女人的这种衰老感,也许意味着一方面要从内心的纠缠中走出来,在社会历史的层面上独立地支撑起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剥去层层伪饰,全身心地倾注于生命全身,整个地调动起生命创造的活力。
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或是调动起生命创造的活力,似乎都是在言说生命的力度和质量。让你感慨生命长度的无法预知,生命的宽度却可以觅求,才会让你觉得自然界的春天转瞬即逝,生命的春天却可以永恒。拥有了富于力度和质量的生命才会让你觉得总有春风拂面,心中每天总有新鲜的太阳升起。
在新鲜灿烂的太阳里,你恍若感受到大师们播洒下地永恒的光芒。你仿佛又看见了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卡夫卡、马尔克斯,看见了普希金、泰戈尔、海涅、拜伦,看见了梵高、罗丹、毕加索,看见了莎士比亚、布莱希特、易卜生,看见了肖邦、舒伯特、贝多芬,看见了邓肯……生命给予他们,是文学,是艺术,是用生命创造饮誉世界的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名篇佳作。文学与艺术的创造就是他们平生的呼吸,全部的生命。惟有如此的生命形式与生命热情的散发,才让他们有切实美好地活过的感觉。惟有实现如此的生命形式与生命热情,才能让他们骄傲地奢侈地拥有永远的春天。
哦,春天永远与富有质量的生命结伴而行。
值得人们敬畏的充满内涵的生命,也永远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由那里,你再度获知,生命的体现方式不仅在于物质形态,更在于精神方式,精神境界。
你曾无数次地叩问自己,将以何种生命方式、何种生命质量自慰。你说不很清楚。你只知道你所喜欢的缪斯之神会把你带到一个精神的王国和一个能获得永恒的地方。你会试着去做一个虔诚的精神追寻者?你会试着去做一个珍守心灵并关怀人类的作家?你会试着将喜剧的、美好的、幸福的、欣悦的、明朗的,或者悲剧的、苦难的、挫折的、感伤的、黯淡的意绪融于笔下,在浪潮汹涌的心灵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交融中,将时代风云、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将种种生命感觉、文化关怀凝成血肉,铸成文字,汇成精神。那个可令你获得永恒的地方,不会在意你的年轻与衰老,不会嫌弃你的清贫与无助。他们净化、纯粹、提升、超拔着你的情绪,令你永远充盈着酷似宗教般的虔诚与热情,使你痛感如若丢失了那块精神的家园,你的春天就将失色,你的生命就将窒息。只有常新的艺术感觉与常新的文字才会令你心永远生长着一股鲜润与生动。
于是你将永远与春天同行。你的面前永远是蓬勃而蓊郁的春天,即便回转身,漫长来路也鲜活着永远的绿色。
那时你将不再惶惑,不再感伤,不再为生命年轮的复加而哀愁而惋叹。看着生命来路上累累的果实和犹如莫奈油彩下充满了阳光的风景,你将会感慨万端地说,原来这世界中有远比女人年轻更重要的东西。这时光中,也有远比女人衰老更可怕的东西。
于是,你的心中永远是春天。你将永远挽住春天。
——选自《读者·精品珍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作者的文题说“挽住春天”,从全文看,这个“春天”应该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处说“原来这世界中有远比女人年轻更重要的东西”和“这时光中,也有远比女人衰老更可怕的东西。”这两个“东西”是不是同一所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散文实际上完全是作者站在自己个人主观认识上来写的,也就是说她完全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而她却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写的,作者这样处理的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人的生命长度是无法预知,当然就是指人的寿命长短无法预知。 |
B.作者所说的生命的宽度却可以觅求,应该是指人生事业上的成就是可以无限度地拓展的。 |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大串外国名人,其用意是要说明拥有了富于力度和质量的生命才会让你觉得总有春风拂面。 |
D.应该说作者的观点也不是就完全正确和积极,也有其消沉、消极的一面,如其认为人应“酷似宗教般的虔诚与热情” |
E、文章骈散兼具,风格沉郁,语言靓丽,极赋文采,有很强的感染力,怡人悦性,读之如浴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