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杨仰止
王本道
①西域之旅,每天要有大量的时光消磨在旅途之上。自从第一眼看到了胡杨,接连几天,我在旅途之上便总是隔着车窗,悉心凝望胡杨的身影。于是,我看到了晨光曦微之中,她的突兀与古劲;烈日炎炎之下,她的昂奋与蓬勃;夕阳西下时,她的葱茏与俊秀。让我稍稍有些失落的是,资料中曾介绍说,“成年的胡杨树高十多米,树干粗大,足可数人合抱”。而我所见到的胡杨,大多数不过五六米高,那树干也谈不上挺拔,有的甚至弯曲而多枝权,类似较高的灌木。为了能认识胡杨的真谛,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的一片胡杨林。
②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她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枝干的树皮纵裂,呈灰白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走进胡杨林深处,我立刻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她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鹤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象空间。
③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些成员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我忽然想起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说过的一席话:“在那样的风沙干渴中,可以整整地活一千年;死了,又可以挺挺地站立一千年;最后倒下了,又还可以不腐烂不散架,把自己的形态保持一千年!”她的生命经历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
④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她们像大漠卫士,沉寂而虔诚地守护着这片广袤的土地。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1]、拱北、敖包[2],是“十三连”。它们共同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这些“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滞,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卞了,她的生命还在大地原深层中延续着……
注: [1]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
[2]“十三连”的内涵: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说那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为什么? (4分)
答:
2、联系全文,理解“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的内涵。(4分)
答:
3、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胡杨的感情,并分析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五个“有的……”句子,从外形、神态、动作等方面写出了胡杨活生生的“灵性”,给我们生动形象的想像空间。 |
B.作者引用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的那段话,旨在证明胡杨的生命力旺盛,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
C.此文运用了比拟、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句式灵活多变,语言与胡杨一样富有刚性。 |
D.这篇文章与巴金的《灯》一样,都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
E、文中写到了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胡杨的情态和胡杨林中不同年龄段的胡杨,写到了胡杨的外形内神,为结尾一自然段的叙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章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
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檀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橡"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 计算出来的。 |
B. | 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 危机。 |
C. | 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 化建筑物。 |
D. | 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 |
烈。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 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
B. | 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 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
C. | 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 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
D. | 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 |
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 | 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 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
B. | 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 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
C. | 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 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
D. | 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 |
想象力和创造性。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有次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 |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 |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
3. |
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德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 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一株草,还有这充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⑪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会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满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虫一样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节)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 |
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
3. |
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①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②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③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④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
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2. |
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 答: |
3. |
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
阅读下面文字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马湖的景色,试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结尾从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人,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