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是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长期以来,黄河管理以防洪治理为主,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连续8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1)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在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整体,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B)卷同学答此题: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我国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2014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议: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
材料三2013年我国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来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该地政府充分利用财政进一步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财政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
(1)指出材料一中图1与图2反映的经济信息与问题。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我国重视消费对GDP贡献率的经济原因,并运用消费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当地政府采取的措施对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有何作用?

请(A)卷同学答此题: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008-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


货物进口总额
货物出口总额
2008
11326
14307
2009
10059
12016
2010
13962
15778
2011
17435
18984
2012
18178
20489

注:2012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比重为11. 1%,中国进口总额占全球进口总额比重为10.1 % 。
材料二2013年我国先后同冰岛、瑞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至此,我国同外国已签署协议的自由贸易区达到10个,正在商建还有6个,共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今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它的建立对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阐述我国积极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某班同学开展了以“推进城镇化、实现中国梦低碳经济将参评文化企业的政策顾问,请结合材料一、、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论坛中的一些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材料一:城镇化——决策如何定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国土资源部全程参与了《规划》的研究和编制,重点在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分析和规模控制、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支撑,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将调查结果送有关部门研究参考。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更需要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材料二:城镇化——城在哪里建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年)》,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别是让已进城农民落户城镇、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是内涵发展、存量为主、集约高效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科学规划实施,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中央为什么要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材料三:城镇化——人往哪里去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其中2亿外出农民工占到全国城镇人口的23%。推进城镇化建设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但现实中部分城市居民对进城农民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同时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场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谈谈我国政府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某校高一某班开展了以“环保在行动,你我共参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话题一: 献计策
2013年入冬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面对当前的环境污染,一地或一人很难“独善其身”。政府、企业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每个公民也要行动起来,少开车、少用一次性物品,积招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
(1)运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谈谈公民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应如何作为。
话题二:抓落实
目前,我国石油消费超过了GDP增速,能源消费增速过快,对能源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与中国西北边疆接壤,被誉为21世纪的“世界能源供应基地”,独特的地缘能源优势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是中国开展中亚能源外交的现实基础。在与中亚的能源外交中,中国需要充分考虑和体会弱小的中亚国家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相处的感受和需要,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来处理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外交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能源外交的正确性。

目前,信用缺失仍是我国发展中突出的“软肋”。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签订的数十亿份合同中,由于较低的履约率就给众多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必要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私人模式;一种是以欧洲大陆为代表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模式。美国模式的优点是市场主导,法治先行,中介发达,行业自律,具有重法治、轻道德、效率高、风险大的体系特征。欧洲模式的优点是政府主导,政令畅通,监管有力,透明度高,具有重监管、轻规制、效率低、公信差的体系特征。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市场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
(2)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欧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两种主要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