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上述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根本上被动摇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④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 |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