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曾任陕西督军团长、后任直系军阀师长的胡景翼在1919年6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这段日记有助于判断北洋军阀对五四运动的真实态度
B.这段日记表明当时的胡景翼是具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
C.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
D.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代表的直系军阀与北洋军阀决裂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对该学者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不可避免性②清廷改革失败加速革命爆发
③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④革命后各种利益集团最终握手言和,结局圆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62年,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北华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