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
|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对此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这封信件 
| A.写于1944年4月29日 | B.说明国共两党处于敌对时期 |
| C.反映国共两党既合作又相互斗争 | D.不能体现蒋介石的阶级属性 |
下图为1959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
| A.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
|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 D.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 |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是某年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来自香港记者的报道。这份报道
| A.评论的是新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
| B.证明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
| C.反映出英国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无奈 |
| D.有助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的态度 |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
|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