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诸如自由买卖,依法开办和经营工厂以及种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作坊、加入行会、同业公会、有权起诉、出庭作证、参加选举、受教育和服兵役等等。农民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
“每个农民可以遵照自由农村居民有关法规,获得不动产和动产为私产,可以转卖、抵押和把它们作一般处理...如果现有份地超过最高数额时,地主有权割去超过部分。据统计,在非黑土地带,割地占改革前农民使用土地的9.9%,而黑土地带21省则26.2%。”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雅各宾派1793年颁布法令,逃亡贵族的土地一律没收,分配或低价卖给农民。贵族地主在最近200年内从农村公社中夺占的一切土地,应当归还农民,不分性别、年龄,按人口进行分配。这样,数十万农民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还无条件废除了一切封建义务。
——《雅各宾派专政时恐怖政策的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并概述材料一所述内容的主要方面。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对比概述关于农民政策的异同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传播层面的“西化”与制度进步层面的“现代化”虽有联系,毕竟绝不是一回事。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趋势是制度进步,而不是文化更替;是资本主义化,而不是基督教化;是以市场经济、宪政民主取代传统帝国的命令经济和专制政治。单从文化角度讲,也应该是从“罢黜百家、独尊一教”转向宗教宽容信仰自由。无论是独尊儒术而禁绝西学,还是独尊耶教而禁绝四书五经,都同样是愚昧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天国在近代中西交流史上只是个旁生的枝节,并不是主流。因为太平天国尽管比同时的洋务派、后来的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都更热心于基督教(教义很不正统是另一回事,至少你不能说拜上帝教与基督教还没有儒教与基督教接近吧),但是太平天国没有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化做任何事。这正如极端敌视基督教的义和团也没有为儒家文化做任何贡献一样。太平天国的基督教狂热和义和团的反基督教狂热,“文化”方向似乎相反,制度土壤却大体一致。
可以说,太平天国经济的保守和政治的专制都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这因为是战时状态可以不论,那么天朝的文化管制更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比历史上以焚书坑儒钳制言论著名的秦始皇还要专制得多。它从金田起兵时就对除拜上帝教以外的一切“异端邪说”,包括中国传统的儒家典籍实行封禁焚毁政策,一路焚书砸庙直到南京,定都天京后更实行了“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制度,由官方刊印若干书籍对民众进行灌输宣传,每年印行若干种,每种都附有“旨准颁行诏书总目”。按最晚一本书的总目计,“旨准颁行诏书”总共出了29种。此外太平天国末期又出了《资政新篇》等书,由于不再附有“总目”而不详总数,但已发现的有10种,连同以上29种,加上可能湮没不为人知的,太平天国在存在的14年中,总共出书不会超过50种。
——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出一个或者两个观点,然后评述所提取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所提取出一个或者两个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严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初名将李靖曾讲:“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当然,唐朝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做到“爱华夷如一”,但其民族政策之开明则的确堪称历代之冠。唐太宗征辽东,掳得高句丽百姓一万四千口,本当分赏将士,“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欢呼之声,三日不息。”,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还成了驸马。开元、天宝之际、少数族族将帅甚至成了唐军主力。安禄山、哥舒翰还晋升为王爵。
——《唐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要谈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史,谁都不能绕过1952年4月28日这个重要纪念日。因为就在这一天,两个决定日本命运的条约,即《旧金山媾和条约》和《日美安保条约》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一个决定日本对中态度的《日华和平条约》,也于同日签署。如果说,《旧金山媾和条约》意味着美国占领军结束其单独占领日本的体制(安倍政权称之为"主权恢复日")的话,同一天生效的《美日安保条约》则规定了之后美日之间主仆的基本关系。
东京与北京如此这般不正常的关系,直到1972年日相田中角荣访华,特别是在1978年两国签署和平条约之后,才告一个段落。但是,围绕着"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两国并未达成圆满的协议。
......
除此之外,尽管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与1978年中日签署的和平条约,但还遗留下一个悬而未决问题。那就是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列岛")的归属纷争。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1978年10月在东京记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有关问题时,曾发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谈话。他指出: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签订中日和平条约,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
对于邓小平的这番谈话,据当时日本各大报的现场报道,台上台下回应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自此之后,也未见有任何日本官员对此提出哪怕是些微的异议。"搁置争议是中日两国达成的默契或共识",遂成为国际舆论界的常识与定论。
——卓南生《甲午年谈战后中日摩擦根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朝所采取的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日关系向良好分析发展的因素,并就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我们在克里米亚的会晤,重申我们共同的决心,即在夸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成为可能和确定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美国对外关系外文文件集》
材料二据俄媒报道,乌克兰克里米亚共和国于2014年3月16日举行公民投票,决定继续留在乌克兰,还是加入俄罗斯。据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已有超过95%的公民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
——引自互联网
材料三 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队,和平秩序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民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
――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
(1)材料一中“克里米亚的会晤”指的是哪次主要会议?如何评价这次国际会议?
(2)克里米亚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哪些?体现了当今国际局势的什么特点?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法制思想起源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而被视为现代政治文
明起源的1215年制定的英国《自由大宪章》,其核心思想就是限制英王约翰的权力。其后英
国现代法治制度建立的过程就是一个公民不断与国王争夺权利的过程。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人权宣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法治”的实质是什么? (2分)
(1)材料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哪些基本思想?这一文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