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应升诫子书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内外出入,谨其防闲。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②韦弦:韦,熟牛皮;弦,弓弦。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③防闲: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泛指防备和禁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直言贾祸招致
B.祖父母拱璧视汝看见
C.衣鲜食甘很少
D.以负我志担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若长而弗改若上进无望
B.不复与汝相见须与妆田百亩
C.汝长成之日及狱中幽囚痛苦之状也
D.以贵公子待汝当待以同胞

下列各句,全部属于李应升对儿子的“告诫”的一组是(   )(3分)
①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
②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
③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④人不可上,势不可凌
⑤内外出入,谨其防闲
⑥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祖 父 母 爱 汝 汝 狎 而 忘 敬 汝 母 训 汝 汝 傲 而 弗 亲 今 吾 不 测 汝 代 吾 为 子 可 不 仰 体 祖 父 母 之 心 乎 至 于 汝 母 更 倚 何 人 汝 若 不 孝 神 明 殛 之 矣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②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当:对,面对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道义
C.卿勿复言,吾已谕矣谕:明白
D.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一举而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上因晚朝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则《论语》二十篇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阅渎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
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
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温叟既受命,归为母寿,候立堂下。须臾闻乐声,两青衣举箱出庭,奉紫袍、缣衣,母命卷帘见温叟,曰:“此即尔,父在禁中日内库所赐者。”温叟拜受泣下,退开影堂列祭,以文告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温叟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日:“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出白《宋史》,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典:掌管
B.有谮于帝者,帝怒谮:诬陷
C.开宝四年被疾被:遭受
D.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 就:于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老乞归就养不赂者以赂者丧
B.归为母寿,候立堂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其间旦暮闻何物
D.令府吏封署而去吾尝跛而望矣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温叟“方正”的一组是( )
①归为母寿,候立堂下②温叟恶其名不取
③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④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
⑤令府吏封署而去⑥视西舍封识宛然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温叟年少即表现出多才多艺,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
B.温叟很孝顺,在他接任官职后,就“归为母寿”,在堂下站着等候母亲。
C.温叟曾因进士一事而被贬官,后又因被废除的进士相继考中而官复原职。
D.温叟任职于几个朝代,因为官清明被当时的君王重用,且几次受君王赏赐。

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2)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3)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 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②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③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④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⑤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⑥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⑦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卷甲而趋之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鄙:边陲 D.王安石弛铜禁弛:放松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皆谓其论出迁就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此必妄也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变节。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B.对元昊恳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觉得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打消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收场其它战斗,正值上元观灯,继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在陈留建都,错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势可以凭借,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部队依赖粮食,粮食又首要靠漕运,所以他请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②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
③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 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执:执行
D.叩以疑义叩:询问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译文: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