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6分)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今中外历代为什么重视解决“民生”问题?(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民国时期有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后,商人反成为工业家的附属,不过略沾其余润,中国推销洋货的人,即世所称买办阶级者,在中国社会,虽俨然是个富豪,而以世界眼光观之,则仍不免在小贫之列。”作者主张()

A.民族独立 B.工商救国 C.抵制洋货 D.发展工业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中央集权 B.削弱相权 C.君主专制 D.重农抑商

“16世纪时,关于中国的报道几乎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专利,进入18世纪,法国人后来居上,那些像优秀国外数学家一类的博学的传教士,真正充当了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材料强调的是()

A.西方传教士开始全面开垦中国文化
B.东西方之间开启了“对话”的历程
C.欧洲经由传教士引介关注中国文化
D.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现象达到了高潮

清朝有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学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

A.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B.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C.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下面人简表,分析导致人口户数剧减的主要因素()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人口户数
人口指数
太祖开宝九年
976年
3 090 504
100
仁宗庆历八年
1048年
10 723 695
346
徽宗大观四年
1110年
20 882 258
676
高宗绍兴三十年
1160年
11 375 733
368
光宗绍熙四年
1193年
12 302 873
398

A.政治形势 B.生产力水平 C.社会动荡 D.思想文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