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4~6题,每小题4分)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两造:诉讼的双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以属淳属:归属,归于。 |
B.生女多不举举:抚养。 |
C.盗服辜 辜:罪行。 |
D.以理卜卜:推断。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淳定案“敏断”的一组是( )
①日夜阅案牍 ②片晷分析无留滞 ③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④下令劫夺者死 ⑤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 ⑥从之,事遂定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淳在永康任知县期间,曾夜以继日地办理案件,深孚众望,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
B.张淳精心定计,将与大盗卢十八勾结的某官吏夫妇一并关押,从而诱捕了大盗。 |
C.张淳特意用死囚替代抢米的人,并处以死刑,有效制止了大旱之年公然抢掠的现象。 |
D.张淳提出对招募的士兵应裁减老弱、保留壮勇的建议,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骚乱。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
(2)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①,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②户阒然③,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注释:①舄(xì):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②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
③阒(qù)然:寂静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视他圃尤胜视;比较 |
B.有羡则以周急应贷羡:盈余、剩余 |
C.第长于知君子第:只是 |
D.共济大业济:帮助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B.![]() ![]() |
C. | D.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云卿种菜,讲求法度,菜品上乘,加上售不二价,因此蔬菜畅销,获利倍增。 |
B.豫章帅、漕舍弃随从,化装成云游的文人,最终找到了苏云卿隐居的地方。 |
C.张浚认为苏云卿是仅次于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苏云卿却认为张浚并非全才。 |
D.客人表明来意,苏云卿才豁然大悟,好像后悔刚才失言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2)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日:“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日:“以何为不如?”对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 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②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③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④令日:“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日:‘‘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日:“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日:“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日:“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日:“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噗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宫。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噗血:含血喷出。
——2008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龄 |
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 ( )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
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 ( )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旬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 / ② / ③④ | B.① / ②④ / ③ |
C.①④ / ② / ③ | D.① / ② / ③ / ④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 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 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 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
论 毅 力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其何以成要: 概括,总括 |
B.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出现 |
C.遇再挫而退再:两次 |
D.冒其逆而突过之冒:冒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不退也愈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C.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
D.成败之数,视此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本文比喻论证内容的一项是
A.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 |
B.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
C.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
D.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 |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其中心论点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
B.论证过程中,先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
C.本文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首先,作者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
D.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译文:
(2)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译文:
(3)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译文: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
情采(节选)
刘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①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②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③之上,其为彪炳缛采明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④,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⑤,贵乎反本。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攡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注释
①沦漪(lúnyī):水的波纹。②鞟(kuò)同犬羊:《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去了毛的皮革。③织辞:编织文辞。鱼网:指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开始用树皮、鱼网等造纸。 ④黼黻(fǔfú):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⑤贲象穷白:《易经》中贲的卦象最后一爻是“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资:凭借,依靠 |
B.故体情之制日疏体情之制: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 |
C.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心理:内心情感 |
D.吴锦好渝,舜英徒艳渝: 改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五情发而为辞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B.何以明其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反所以失鱼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
D.乃可谓雕琢其章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的一项是
A.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 |
B.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 |
C.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
D.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作者认为有纯正充沛的思想感情,又善于运用健美的文采;情采交融,这才能说服读者,打动人心。 |
B.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文而造情”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情而造文”的不良倾向。 |
C.作者指出“采滥辞诡”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应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
D.作者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他也强调文必有采,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译文:
(2)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译文:
(3)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