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下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 )
| A.朝鲜 |
| B.苏联 |
| C.印度 |
| D.日本 |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
|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
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 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 B.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
|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进行武装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 B.发动思想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 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
1912年初,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写道:“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无效”的原因是
| A.科技落后的制约 |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
| C.官僚资本的垄断 |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A.龚自珍 | B.洪仁玕 | C.李鸿章 | D.严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