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人教社《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下面是一组西方画家描绘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图一资本主义格局示意图 图二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图三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国际格局?
(3)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图一向图二发展趋势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加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 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苏格拉底自诩为精神上的助产士,专门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但也遭到许多人的忌恨,他们控告他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处死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呢?” 通过苏格拉底案,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材料二
陈独秀强调,人类“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他不仅认为,“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入我们东洋的文化”;而且主张,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空谈哲学的时代了”。
蔡元培说:“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先要输入科学思想。”“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由科学证明,与宗教无涉。”理有固然;但科学仍然有自己“所不能解答之问题,如宙之无涯矣,宇之无终始?宇宙最小分子果为何物,宇宙之全体为何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便需归于哲学。……因之,哲学既以科学为基础,闻时又成科学的归宿。科学不可能代替哲学,二者只能相辅相成。
——《角色·十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倡导的办学方针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陈独秀与蔡元培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认识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提取材料中任一观点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