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143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做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预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1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什么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预掩盖先儒”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王安石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书院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分)
选择重要的人或事进行学习是了解大国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要有人被认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立法和执行的权力,……人民的损失或不幸就无法得到救济或解决”、“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其他一切权力必须处于从属地位”、“谁握有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向全国公布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实现统治。”
——[英]洛克《政府论》(1690)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国外市场上销售,而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又靠国外来供应,其中以棉纺织业为最。此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英国外交大事节录 |
1940年5月,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提出借40或50艘旧驱逐舰。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8月,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年,英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4年,英美苏中代表共同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主张法国参与对德分区占领,意在战后联法抗苏。 1947年,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将在1948年6月之前撤离印度。 1949年,英国加入北约组织。 |
(1)有学者认为“《政府论》是一部适逢其时的政治启蒙导论”。说明光荣革命后至18世纪初的英国政治如何体现材料一中洛克的主张。
(2)提炼材料二信息,写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含义。结合史实,简析英国政府在其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外交的重要影响。
20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分为两个阶段:1914—1917年为欧洲阶段,1917—1918年为全球阶段。
——摘编自(美)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K.M.潘尼卡(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将1917年视为一战从欧洲阶段转入全球阶段的主要依据。
(2)结合时代背景,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第六条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概括材料一、二的共同主张。
(2)据材料分析洛克思想与法国大革命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