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列举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司马迁评议蒙恬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2、长城修筑后,汉代的贾谊评价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贾谊《过秦论》
材料3、它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荣光,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懦的不出击。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的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河殇》
(1)材料1中司马迁实际对秦朝的什么进行批评?除此之外,秦朝还有哪些“固轻百姓”的做法?
(2)材料2说明长城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长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柏拉图学院的集会
材料2、柏拉图说:“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决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得不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和见到天日的可能”
(1)从画面看柏拉图学院有何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评述柏拉图的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共和政体成,专制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2月22日)
材料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示意图
(1)结合材料1、2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贡献。
材料3、民国元年,四川广安州立中学课程设置(摘录)
| 第 一 学 年 |
课程 |
修身 |
国文 |
英文 |
历史 |
地理 |
算学 |
博物 |
图画 |
体操 |
| 周学时 |
1 |
7 |
7 |
2 |
2 |
4 |
3 |
1 |
3 |
|
| 内容说明 |
道德要旨 |
文学习字文法作文 |
习字绘画文法作文 |
中国历史 |
世界总论及 中国 |
代数 |
植物动物 |
自在画 几何画 |
兵法 |
——《四川教育史稿》
(2)结合材料3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与中国古代(汉至清)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差别。
材料4、孙中山明令废除清朝实行的叩首、相缉、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代之以鞠躬、脱帽、握手之礼;书信落款中的顿首、再拜及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称谓,以新式名词代替;过去常用的大人、老爷之称均被革除。他要求民间称呼官员学习西洋或东洋,为先生或君。
——《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司厅称呼文》
材料5、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3)材料4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材料4、5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探究创新题)史学界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的评价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利大于弊;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弊大于利。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