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D.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前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 | B.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
C.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 B.企业国有制 |
C.粮食税 | D.义务劳动制 |
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由此,美国政府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 B.以工代赈,社会救济 |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有
A.“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
C.自由主义开始盛行 | 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
上海虹桥路被称为饮食世界的小联合国,除了中式餐厅外,还有西式风格的烤肉、比萨,新马泰的咖喱风味,日本生鱼片,巴西烧烤等,应有尽有。这集中反映了
A.饮食受到当地环境、物产的影响 | B.上海人的饮食口味改变了 |
C.上海经济发展迅猛 | D.文明交流影响饮食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