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科教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某人:“刻《藏书》、《焚书》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这里的“某人”是( )
|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该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
| B.注重精耕细作 |
| C.尚未推广牛耕 |
| D.雇佣关系盛行 |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皇帝制 |
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限制袁世凯量身定做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 A.三权分立制 | B.总统制 |
| C.责任内阁制 | D.君主立宪制 |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在关于中国社会形势的报道中,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其报道的事件最可能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 B.甲午中日战争 |
| C.八国联军侵华 |
| D.辛亥武昌起义 |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份吏部档案,该档案残缺不全,其中有这样的文字:“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中日战争 |
| D.八国联军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