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了哪个阶段? ( )
| A.物质技术 | B.政治制度 | C.思想文化 | D.实业教育 |
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维护一统。因而他提出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 C.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 C.皇帝地位的独尊 |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 B.以“孝道”治天下 |
| C.赋役制度的变化 | D.皇帝制度的形成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
|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这一“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 B.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
| C.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