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途径虽然不同,最终确立的代议制政体民主化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反映出政治民主化是必然趋势。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国家
法律(标志)
国家政体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权力中心
英国
 
君主立宪制
 
内阁首相
议会
美国
1787年宪法
 
 
总统
总统
法国
1875年宪法
总统制共和国
总统
内阁部长
议会
德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
 
皇帝
 
皇帝

(2)根据上表,从国家元首的权力、政府首脑的产生、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比较英美两国政体的不同点。
(3)史学界把代议制的建立模式划分为三种:即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根据例一、二尝试概括法国模式的特点。
例一:英国模式的特点是:民主的力量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封建的势力作适时的让步,整个社会走了渐进改革、不断自我完善的道路。
例二:德国模式的特点是:封建势力强大,民主力量妥协,武力完成统一;封建力量借民主的形式推行专政,以代议制的幌子掩盖专制独裁。
请问:法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材料二下图是反映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关系的一幅漫画。

材料三尼克松说:“……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方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1)杜鲁门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尼克松所说的“巨大变化”又指什么?
(2)材料2展示的漫画反映了哪一事件?比较材料1和材料3的不同点和本质上的相同点。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
——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2)材料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数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我们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我们的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日本近代改革所受的共同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分别列举导致俄国、日本进行近代变革的外部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中写道:“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i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请论证材料中关于欧洲扩张或其推动力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一.幸福是什么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幸福面面观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影响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
三.幸福走多远
(3)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