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平,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除:授官 |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省:看望 |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乘:追赶 |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就:立即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
A.盎驰至京,请讨之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 |
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席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
D.文段(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平定战乱的事迹;文段(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
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3)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④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对下列文中选句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乌:怎么 |
B.沾被卉木被:覆盖,吹拂 |
C.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沉潜:反复思索 |
D.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微:微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B.①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C.①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②臣死且不必,卮酒安足辞 |
D.①毋辄因时俗之言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
给文中画波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A.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
B.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
C.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
D.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2)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3)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卿足下:
陵自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负国恩,为世所悲身:身体 |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当: 抵御 |
C.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北: 败逃的敌人 |
D.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引: 后退、退兵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组是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形格势禁,迫不得已。 |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
把下列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9分)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
万恭,字肃卿,南昌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南京文选主事,历考功郎中。寿王丧过南京,中贵欲令朝王妃,恭厉声曰:“礼不朝后,况妃乎!”遂止。
四十二年,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以兵部右侍郎蔡汝楠、协理戎政侍郎喻时不胜任,调之南京,欲代以郑晓、杨顺、葛缙,手诏问徐阶。阶以晓文士,顺、缙匪人,请命吏部推择。帝乃谕尚书严讷越格求之,遂以湖广参政李燧代时,而命恭代汝楠。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皆报可。明年,燧罢,众将推恭,恭引疾。及用赵炳然,恭起视事。于是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恭奏辩,部议调恭。诏勿问。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乃命兼佥都御史,巡抚山西。甫至,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未几,寇五万骑至朔州川,恭与战老高墓。列车为阵,发火器,寇少却。忽风起,火反焚车,寇复大至。诸将殊死战,寇乃去。事闻,赉银币。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岁凿冰以防,恭为筑墙四十里。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民大利之。
会河决邳州,运道大阻,已遣尚书朱衡经理,复命恭以故官总理河道。恭与衡筑长堤,北自磨脐沟迄邳州直河,南自离林迄宿迁小河口,各延三百七十里。费帑金三万,六十日而成。高、宝诸河,夏秋泛滥,岁议增堤,而水益涨。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以时泄蓄,专令浚湖,不复增堤,河遂无患。
恭强毅敏达,一时称才臣。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明史·万恭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考功郎中历:经历 |
B.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逼:迫近 |
C.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列:陈述 |
D.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患:担心 |
以下句子中,全都全都表明万恭“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众将推恭,恭引疾②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
③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④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
⑤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⑥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⑤⑥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恭秉礼行事。寿王的灵柩经过南京时,宦臣想要担任南京文选主事的万恭朝见王妃,万恭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
B.万恭勇于担当。皇帝为战事着急,想要找合适的人选代替不能胜任作战任务的几位官员,下诏问徐阶,徐阶就推荐了万恭代替蔡汝楠。 |
C.万恭用兵作战讲究谋略。在贼寇进犯龙须墩时设伏兵退敌,老高墓一战他巧用火攻使得对军退却。 |
D.万恭在水利建设方面有贡献,他在治理水患时,沿河修建了平水闸,根据季节泄洪或者蓄水,不再增高堤坝,黄河却未再出现水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议调恭。诏勿问。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
(2)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
文言文阅读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后刘终,服阕服阕:服丧期满 |
B.齐桓得管仲而霸霸:称霸 |
C.而憎疾从事疾:痛恨 |
D.华善之善:好,对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都很简洁得当。 |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 |
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B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C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D.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2)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又
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注 】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yòu豫:犹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兵:兵器 |
B.不足图也图:考虑、谋划 |
C.帝然之然:认为……正确 |
D.使刺客刺歙,未殊殊:特殊情况 |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一项()
A.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B.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C.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D.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歙受皇帝之命出使隗嚣,希望劝降隗嚣,孤立公孙述。后来隗嚣把儿子隗恂派到汉朝作为人质。 |
B.来歙在与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途中,因与祭遵意见不合独自率领两千人马从番须、回中径直攻到略阳,杀死隗嚣部下金梁,占领了略阳城。 |
C.来歙的妹妹嫁给汉中王刘嘉后,来歙便应邀来到汉中。刘玄失败后,来歙劝服刘嘉归顺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高兴。 |
D.来歙在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隗嚣余党周宗、赵恢和天水县都投降了,后来又打败了五溪、先零等地少数民族的势力。后来蜀地人害怕了便派人刺杀来歙。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2)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