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妇女地位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盏折的过程。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监护法》对妇女经济事务进行终身监督……如果她们出现在其他诸如法庭等一般仅有男性出席的公共生活领域,就会引起在座男性的惊奇和不满……墓碑、罗马文学作晶以及纪念性铭文都宣扬理想的妇女行为,这包括贞洁、节制和娴于织毛活之类的女红。
——《剑桥插图罗马史》
材料二: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在现实的庶民生活中其实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当时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
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
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材料三: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
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的提出丁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压迫妇女的不是男子,而是‘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济构造’。”……他在《战后之妇女问题》
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妇女运动只有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一部分才能得到胜利。
——摘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古罗马对妇女有哪些限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述近代蔼方妇女地位改变的原因。概括材料四关于妇女解放的核心主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妇女地位变化的总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材料一 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日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棉花)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元朝)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摘自《辍耕录》
材料二 上海原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县城,自1843年通商开埠以来,在短短数十年间快速成长为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东亚著名之都会。在这一历程中,租界的建立,西方企业的设立,这些所谓“外国的气力”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但上海在短时期内崛起以及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则与周边地区拥有的深厚资源有关。可以说,上海的成长是借助、利用或调集了全国而主要是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中,则是构筑“农业文明的基础”,至近代被组合到上海后,才发生了变化。
(1)分析松江自元代以来逐渐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的原因。(6分)
(2)概括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上海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试分析其社会历史原因。(14分)
中国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层面,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京师同文馆当时主要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这与传统的儒家学院大不相同,因此也遭到那些守旧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这不,没开馆呢,京师上下便谣言四起,当时流传一副对联说“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也有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更有士大夫危言耸听地说,“未同而言,斯文将丧”(暗嵌“同文”二字);“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试图把京师同文馆给打下去”。在一片反对声浪中,奕得了一个“鬼子六”的绰号(奕排行老六,又常与洋鬼子打交道,故得此名)……在守旧派士大夫的鼓噪下,很多有意投考同文馆的官员,最后都打了退堂鼓。结果同文馆在98个报名者中只录取了30人,而因被录取者的素质太低,很快又被淘汰了20人,剩下的10人最后也只有5人毕业。洋务派本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这个计划几同夭折。
——《揭秘慈禧大搞洋务运动始末》
材料二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讲到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时指出,“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这“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
材料三3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工业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结构方面都跃上了新台阶。我国已初步确立“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7367亿元,比1978年增长23倍(按可比价计算)。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统计显示,199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仅占5%,2007年已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与日本并列第二。30年来,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2007年达43%,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30年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跨越》
(1)材料一中洋务派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的计划为什么会“几同夭折”?这一事例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大门的说法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2)中国共产党决策层决定在革命胜利后实行一段新民主主义政策,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1958年以后和1978年以后我国的工业化出现了怎样的发展新趋势?两个新趋势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五、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中共“三大”决议
材料二: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对个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请回答:(1)材料一“中共三大”何时何地召开?共产国际在促成国共合作方面起了怎样作用?
(2)材料一中“曾感此必要”和“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的含义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要哪些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也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救也;否定教权,求宗教之解救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救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从违,其效将人间之思想之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人权”是指什么?在这里陈独秀提出了哪些主张?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号召人们坚持什么精神?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两位先生”的作用?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
材料二:本大总统深明履行条约,遵守条例,与友邦敦睦为唯一之基础。——袁世凯
材料三:国民革命军是列强各国的好朋友,决不用武力改变租界的现状。——蒋介石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内容是在哪一事件后提出的?
(2)材料二中的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后,1915年与日本签订了什么卖国条约?
(3)上述三段材料共同的思想倾向是什么?这三段话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之口,但思想主张却是相同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