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与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 )
| A.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 |
| B.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
| 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 |
| D.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
| B.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
|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
|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
|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
| C.每个不同学派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
|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
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 A.心外无物 | B.理是世界的本源 |
| C.无为而治 | D.仁者爱人 |
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 )
| A.不断吸取外来的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 |
| B.去粗取精,使儒家思想更加纯洁 |
| 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 D.批判继承儒道佛的思想精华 |
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
| B.佛教盛行 |
| C.道教有了新发展 |
| 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