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先生日:以群为体,以变为用。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之天下可矣。……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己群之败,他群之利也。何谓独术,人人皆知有己,不知有天下。……以故为民四万万,则为国亦四万万。夫是之谓无国。善治国者,知君之与民,同为一群之中这一人,因以知夫一群之中所以然之理,所常行之事,使其群合而不离,萃而不涣,夫是之为群术。……君主者何,私而己矣;民主者何,公而己矣。泰西行民主,善群术,今我以独术与群术相遇,其亡可翘足而待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许德珩起草的五四游行宣言)夫和议正开,我等之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日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之土地由五国共管,侪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 自有天演以来,即有竞争,有竞争则有优劣,有优有劣则有胜败,于是强权之义,虽非公理而不得不成为公理。
——梁启超在五四运动时的谈话
(1)材料一中梁启超以“群”为核心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了哪三个主要倾向?有何意义?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对当时的“公理”的理解有何区别?如按材料三中的观点,梁启超会如何看待五四运动的作用?
(15分)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
材料二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材料三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l,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3分)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4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洪秀全不愧是一位农民革命的领袖、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他依靠人民群众,把腐朽的清朝打得奄奄一息,由此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他把农民阶级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切齿痛恨和迫切要求土地强烈愿望都熔铸到《天朝田亩制度》的字里行间,他的思想主张达到了农民革命思想的最高峰。他在极其凶恶的外国侵略者面前,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敢于斗争,敢于反抗,领导太平军和广大人民反击侵略者,大显了中国人民的威风,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
——摘编自刘旒《洪秀全》(1976年版)
材料二在近代化的坎坷历程中,洪秀全不失为开拓者和先驱。洪秀全清除近代化的某些沉重政治障碍,在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下,权责派势力衰微,廓清了洋务运动起步的政治舞台……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这些又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摘编自崔之清《洪秀全评传》(2011年版)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对洪秀全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韩关系发展大事年表
阶段 |
事件 |
第一阶段 (1945年至1978年) |
新中国与朝鲜相互承认,韩国则与流亡台湾的国民政府继续保持“外交”关系;1 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韩两国被卷入战争,身不由己地血战三年,留下了历史创伤。 |
第二阶段 (1978年至2003年) |
1978年,中韩开始间接贸易;1982年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意外拉近了中韩关系;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1997年中韩贸易额达240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3.8倍;1997年中韩歌会打开了“韩流”进入中国的闸门;改革开放的中国给韩国提供了发展机遇,大量韩国人来中国经商、留学或定居。 |
第三阶段 (2003年至今) |
2003年中韩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和朴槿惠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为中韩自贸区谈判加速注入了新动力。 |
——摘编自宋成有《中韩关系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韩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四条下列事务属于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制定关于迁徙的自由、归化与居住自由、公民权、护照,包括保险在内的法规;关于全部民事、刑事与诉讼法之统一立法。
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对皇帝任命的宰相行使预算审核、行政建议诸权利。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摘自《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时间 |
汉武帝币制改革 |
第一次(前140年) |
汉武帝鉴于货币不一,长安铜产不足,下诏厌“四铢半两”,改铸重量较轻的“三铢”币,然钱贱物贵遂废。 |
第二次(前136年) |
因“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衣食皆仰给于官府…… 商贾多积货逐利,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武帝罢废“三铢”, 大量铸“半两”币以解燃眉之急,引发民间私铸、盗铸风潮再起,货币真假难辨,物价腾涨,社会经济再度陷入混乱。 |
第三次(前127年) |
始造币值昂贵的白金币和以白鹿皮为质的皮币,新铸“三铢”投入流通。白金币值昂贵,皮币流通不便,新“三铢”郡国私铸,弊端难除。 |
第四次(前115年) |
下诏“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冒。”又令“索天下商贾征重赋……”五铢钱为专司铸造,币质上乘,式样划一,不易被盗磨。至此,汉武帝币制改革终获成功。 |
——摘编自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比较汉武帝前三次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第四次币制改革的影响。